
市场下滑18%,消费者却更愿意花钱了?中国奢侈品行业正上演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前买奢侈品是为了让别人认得,现在是为了让自己感动。”一位在上海国金中心购物的90后消费者如是说。她的购物袋里既有国际大牌新品,也有老铺黄金的非遗工艺饰品。
2024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18%-20%,基本回落至2020年水平,标志着“疫情红利期”的结束。贝恩公司《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导致中产阶级财富缩水,消费更为谨慎。 但有趣的是,同一份报告显示,消费者对高品质品牌的倾向持续增强,品牌消费指数从2023年一季度的59.42稳步上升至2025年二季度的65.21。
01 市场转型,消费逻辑变了
从宏观层面看,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宏观经济波动、消费者信心不足及出境游复苏三重因素叠加,导致前三季度呈现失速下滑态势,仅第四季度略有改善。 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导致中产阶级财富缩水,房产等资产贬值使消费更为谨慎。而VIC客户群体则将资金更多投向教育与旅游等体验型消费,进一步抑制了高端商品需求。
然而,市场内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转型正深刻重塑奢侈品产业链格局,电商平台、社交媒介与品牌直营渠道加速融合,推动销售网络从扩张转向整合与绩效提升。 国际奢侈品牌在创意、品牌价值感和客户体验方面加大投入,以应对频繁涨价却缺乏价值匹配所引发的消费者质疑。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单纯靠Logo已经行不通了,消费者要的是真正能打动他们的产品。” 政策层面也在为行业转型提供支持。北京发布的《北京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发展“时尚名品”与“创意精品”,鼓励企业应用AI、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

02 本土品牌的崛起时刻
在国际品牌业绩下滑的同时,本土品牌却逆势上扬。老铺黄金以“花丝镶嵌”“錾刻搂胎”等非遗技艺为核心,将东方文化符号融入产品设计,打破西方奢侈品牌对高溢价的垄断。 “老铺黄金的成功不仅在于工艺稀缺性,更在于构建了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度叙事体系。”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他们实现了从‘文化元素挪用’到‘文化价值输出’的跃迁。”
波司登通过连续三年亮相纽约、米兰、伦敦时装周,成功诠释东西方文化融合,成为品质消费时代下品牌引领与创新驱动的典型案例。其高端系列价格虽已与国际品牌看齐,但仍保持稳定增长。 国潮兴起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觉醒与民族认同感的强化。
法国奢侈品协会主席Laurent Boillot公开表示:“中国必将诞生世界级的奢侈品牌,因为一切始于文化,而中国文化足够丰饶。” 这种情感联结正转化为对本土高端品牌的信任与消费意愿。消费者购买榜单排名靠前品牌的比例持续上升,说明“品质深耕”正在取代“价格内卷”,品牌价值认知体系正在重构。
03 海南免税政策改写市场格局
海南自贸港免税政策作为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零关税、额度放宽与便利化措施的叠加效应,显著增强了国内消费者的奢侈品购买意愿。 根据《关于调整海南自由贸易港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的通知》,包括9座及以下混合动力小客车在内的22类商品被纳入免征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范围,强化了海南作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功能定位。
数据显示,自离岛免税新政实施以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超2000亿元,购物人数达3000万人次,购物件数2.47亿件,销售额占全球免税市场比重超过8%。 政策实施后,国内奢侈品消费地理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海南正逐步取代海外成为高净值人群首选购物目的地。“消费者已不再仅追求商品本身,更注重沉浸式体验与综合服务。”cdf海口国际免税城销售经理孙慧妍表示。 免税运营商与国际品牌的合作模式持续演进。中免集团依托其在海南的物流枢纽优势,加速构建集仓储、分拨、展示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增强了对品牌方的话语权。
04 可持续时尚成为新赛道
在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推进背景下,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体系建设已成为时尚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
该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立约5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初步建成背景数据库;到2030年覆盖200个左右重点产品,并全面建立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企业在生产端的减排实践正沿着全生命周期路径系统展开。
安踏体育已明确提出2050年前实现运营碳中和的目标,通过优化供应链能源结构、采用再生聚酯纤维等可持续材料、推行绿色包装等方式降低碳排放。 江苏大生集团则计划于2025年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纺纱厂,依托光伏发电、能效管理系统与低碳工艺改造实现生产环节深度脱碳。 碳标识披露正成为塑造负责任品牌形象的重要工具。当消费者能够通过扫描吊牌二维码获取产品碳足迹信息时,其购买决策将更倾向于低碳选项。部分领先服装品牌已在春季新品中标注碳排放信息,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增强公信力。
05 数字化带来新增长曲线
数字技术正全面重构奢侈品行业的客户触达路径与服务体验,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旅程的深度融合。品牌通过小程序、APP、私域社群等数字化工具,打通从种草、咨询到购买、售后的全链路闭环。 LVMH集团旗下的DIOR官方微信小程序整合了虚拟试妆、预约到店、会员积分、直播购物等功能,用户可在线完成90%的消费决策流程。
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显著提升了转化效率。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运营端的应用也日益深入。Cartier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客户对特定系列的偏好概率,并定向推送定制化内容,使营销打开率提升60%以上。 在供应链层面,AI驱动的需求预测系统可结合宏观经济指标、社交媒体热度与历史销售数据,优化库存分布,降低滞销风险。特别是在应对季节性波动与限量款发售时,智能库存调配系统能实时监控各门店动销情况。
新兴零售模式如直播电商与虚拟试穿,正在打破传统奢侈品零售的时空限制。2024年,Prada联合抖音开展高端腕表专场直播,邀请品牌大使现场讲解工艺细节,单场观看人数突破800万,成交额超亿元。
06 新世代消费者重塑市场规则
以Z世代为代表的新消费者正在改变奢侈品消费的逻辑。他们虽具备购买力,但品牌忠诚度下降,偏好趋于多样化。年轻消费者不再满足于logo崇拜,而是追求个性化表达与文化认同。 在购物决策中,他们赋予情感价值与审美共鸣更高权重。“Z世代将奢侈消费从传统的‘身份符号’转向‘个性表达与文化共鸣’。”一位市场研究人员指出。
社交媒体成为新世代消费者表达身份的重要场域。消费者通过晒单、穿搭分享、开箱测评等形式,将私有消费行为转化为公共内容输出,实现自我形象的主动塑造。一款限量款手袋的发布,往往迅速在社交网络中形成话题裂变。
为适应这一变化,奢侈品牌积极借力社交传播链条扩大影响力边界。Gucci、Louis Vuitton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发起挑战赛,鼓励用户上传搭配内容,形成“用户创作—平台分发—品牌聚合”的闭环传播机制。 供应链透明化也成为建立信任的关键。Z世代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不仅关注商品本身的设计与品质,更重视其来源、生产过程及劳工权益保障情况,体现出从功能满足向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变。
07 未来机遇藏在细分赛道中
尽管整体市场面临调整,但细分赛道仍充满机遇。香水、彩妆与护肤等香化产品凭借高频使用特性与相对较低的入门门槛,成为消费者接触奢侈品牌的首选切入点。 相较于动辄数万元的皮具或成衣,一支定价千元以内的高端香水即可完成品牌初体验,极大降低了消费壁垒。2024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整体下滑,但美妆个护品类表现相对坚挺,显示出其在逆境中的渗透韧性。 设计师手袋则凭借其强烈的社交符号属性与潮流风向标地位,在年轻消费者中引发持续追捧。品牌通过标志性设计构建视觉识别系统,使手袋不仅是实用配饰,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打卡利器”与身份标签。 沉浸式展览、主题快闪与跨界艺术空间等新型消费场景正深刻重构奢侈品行业的“人货场”关系。传统零售模式中,消费者被动接受品牌信息,而新兴场景通过高度互动的叙事设计,将消费者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路易威登在上海举办的《飞行、航行、旅行》沉浸式展览,融合品牌历史档案、数字投影与空间装置,使参观者在行走中感知品牌文化脉络,有效提升了用户停留时间与社交分享意愿。
二手奢侈品平台也在加速这一转变。红布林、只二等平台通过C2B2C或B2C模式,提供鉴定、养护、寄售一体化服务,满足消费者对循环经济与性价比的双重诉求。超过67%的Z世代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二手奢侈品,主要动因包括环保理念认同、预算限制和独特性追求。 行业专家预测,2025年下半年市场有望迎来谨慎复苏,本土品牌将继续抢占市场份额。未来竞争的焦点将不再是价格与logo,而是文化叙事力、技术创新力与消费者共情力的综合比拼。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2025年奢侈品市场大洗牌!海南免税、老铺黄金、波司登正改写游戏规则
- 安联2025-2710经济展望全解析:十大核心问题,看清未来五年全球经济走向
- 商派BBC商城系统客户“龙翔智选”:西南领先的通讯连锁企业数字化零售平台
- 年消费1900亿,户外运动消费升级!万元户翻倍,年轻人为何愿为“野性”买单?
- 会员超8300万的“亚朵酒店”在红海市场中开辟“住宿+零售”新赛道 |商派客户
- 2025最新“小程序商城”系统搭建前期工作全指南:PC官网商城/APP商城/H5商城
- 2025年四家工业品B2B商城系统/MRO平台全景评测:商派、京东工业、西域、1688
- 坚守“零投诉、零事故”目标!商派2025年双十一保障工作全面启动,公司高层召开备战启动会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