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合作落幕,微信14亿流量分配权正重新洗牌,中国电商格局迎来新变数。微信“发现-购物”页面那个熟悉的京东入口,已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关闭。这标志着京东与腾讯长达十一年的战略合作发生重大转变。
京东已通过官方渠道提醒用户,将“京东购物”小程序添加到“我的小程序”或微信钱包服务页继续使用。 此次变动直接原因是2022年6月签署的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到期,双方选择不再以原有形式续约。合作始于2014年,当时腾讯以2.14亿美元现金入股京东15%,并将QQ网购、拍拍网等电商业务并入京东,同时为京东开放微信一级入口。

01 合约到期,流量价值重估
微信与京东的“联姻”曾是中国互联网强强联合的典范。十一年来,微信为京东带来了巨大流量支持。2014年末季度,京东20%的新用户来自微信和手机QQ。 2018年7月,刘强东曾透露,京东新顾客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微信。而如今,这一入口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花旗报告指出,微信入口的边际效益逐年递减。内部数据显示,微信购物入口的点击转化率在过去三年下降超过40%,而京东为该入口支付的年费用估计在80-100亿元。 同时,腾讯方面也有自己的考量。随着视频号电商的快速崛起,微信更希望将流量资源向自有生态倾斜。2023年,视频号电商GMV被外部估算已超过1200亿元,实现爆发式增长。
02 阿里入驻?可能性微乎其微
市场曾传闻,微信可能将空出的入口位置给阿里,作为双方合作的一部分。近期,淘宝与微信确实在加速“拆墙”。2024年,淘宝天猫新增微信支付能力,覆盖全体商家。 然而,综合分析腾讯与阿里的竞争格局,微信将一级入口给阿里的可能性极小。 腾讯与阿里的业务竞争可谓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商业竞争之一。从金融与支付(微信支付vs支付宝)、电商(微信小店vs淘宝天猫),到云服务(腾讯云vs阿里云),两大生态几乎在所有核心领域都存在直接竞争。 一位接近官方的人士表明,“微信不改变,这个(货架)做不好”。按照微信的惯性,推一个产品,最起码需要一年缓慢迭代,“绝对不是憋一个大招直接上”。
03 微信自有电商生态的崛起
微信更可能将资源倾斜给自有电商体系,特别是视频号和微信小店。2025年3月,微信将视频号橱窗带货的达人统一升级为“微信小店带货者”,允许他们通过公众号、服务号和小程序带货。 5月,微信事业群内部新设“电商产品部”,专门负责统一规划交易基建和闭环能力,标志着电商业务已从边缘实验上升为明确的组织职能。 微信电商正形成差异化竞争路径:私域驱动而非平台分配流量,直播+社群+短内容协同,信任经济成为核心壁垒。 微信推客模式迅猛发展,成为社交分销的重要一环。这种模式允许普通人通过分享微信小店或直播间的带参链接赚取佣金(5%-35%),无需囤货和负责售后。
04 去中心化电商战略的深远影响
微信关闭京东入口的决策,反映了腾讯对流量分配方式的重新思考——从“入口绑定”转向“流量分布式”策略。 腾讯正加速推进“去中心化”的电商玩法。以前它主要依赖给京东输送流量,而现在微信希望把流量更均匀地分配给更多中小商家,形成一个更开放、更公平的电商生态。 对于京东而言,短期可能会面临流量压力,但长期来看,减少对外部流量的依赖可能使京东更专注于完善自己的平台生态。京东近年来也在不断扩大盟友圈,与华润集团、万达、小红书等企业达成合作。 对于整个行业,这一变化标志着互联网流量分发逻辑的“升级换代”。超级入口的红利期已过,品牌和平台都要学会多点布局、多元触达。
未来互联网巨头间的合作将告别“资本捆绑+独家入口”的重模式,转向 “轻绑定、深协同”的灵活生态。微信电商不再追求淘宝、京东式的“大而全”货架,而是希望商品像信息一样自然流动,嵌入到聊天、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等每一个社交和内容场景中。 京东入口的关闭,只是一个开始。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