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一瓶面霜的“东方密码”
2025年秋,上海某实验室里,工程师通过AI系统调试着一瓶新面霜的配方。它的成分表中,一种名为“金耳子实体提取物”的原料来自云南深山,而包装材料则采用可降解的再生塑料——这瓶看似普通的面霜,背后是中国美妆行业从“制造”到“智造”的十年蝶变。正如毕马威报告所言:“美妆不仅是经济活力的‘外化表达’,更是社会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交汇点。”
第一章 宏观变局:韧性增长与监管重塑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4.5%,但美妆市场却呈现“冰火两重天”:9月零售额同比增长8.6%,6月却因促销疲劳同比下滑2.3%。这一分化背后,是消费者从“盲目跟风”转向“理性悦己”的深层变革。
政策成为行业转型的推手。2025年,《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管理办法》实施,将监管从“事后查处”升级为“全链条风险管理”。与此同时,上海、广州等地对创新原料最高给予200万元资金扶持,推动行业从营销战转向技术战。“监管与创新双轨并行,正倒逼企业修炼内功。”毕马威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林启华在报告中指出。
第二章 产业跃迁:从“代工依赖”到“原料破局”
中国美妆产业链曾长期受制于国际巨头——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约35%份额在欧洲企业手中。但2025年,局面悄然生变:上半年备案的30个新原料中,46.7%为植物提取物,云南贝泰妮以16项备案成为“原料创新之王”。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供应链端。以珀莱雅为例,其可持续包装比例较2021年提升33.7%,而水羊股份通过收购法国高端品牌伊菲丹,直接获取海外研发技术。“本土企业正通过‘逆向并购’打通全球价值链。”毕马威分析师指出,2025年1-9月,美妆出口额同比增长10.3%,东南亚市场增速超36%。
第三章 渠道革命:线上主导与线下重生
抖音美妆销售额在一年内达2,445亿元,同比增长43.6%,而传统百货渠道却面临11.4%的下滑。但线下并未消亡:山姆会员店中,每月有40款美妆产品销量破万件,成为“体验经济”的新据点。 这种“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的全渠道模式,正重构消费者决策路径。例如,消费者在小红书被“种草”后,前往线下店试用,再通过BA(美容顾问)的企业微信完成复购。“渠道的边界正在模糊,品牌必须用数据打通‘人货场’。”毕马威报告强调。
第四章 资本逻辑:从狂热到理性
2021年,美妆行业投融资达129起,但2025年前三季度仅20起,披露金额仅2.5亿元。资本转向“精耕细作”:千万级融资占比从2015年的40%升至88.9%,且多聚焦功效性护肤赛道。 二级市场同样分化:2025年上半年,市值10-50亿元的企业营收增长9.2%,而百亿级企业仅增4.9%。珀莱雅成为首个营收破百亿的国货品牌,其秘诀在于“多品牌矩阵+出海战略”——2024年,其海外业务已探路东南亚市场。
尾声:未来十年的“东方美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毕马威在结语中引用古语,预言下一阶段竞争将围绕“科技+文化”展开。例如,毛戈平以“东方美学+专业底妆”切入高端市场,而华熙生物则凭借玻尿酸技术稳坐原料王座。 这瓶看似普通的面霜,或许将开启一个新时代:当中国成分、中国技术与中国审美走向全球,美妆不再只是涂涂抹抹,而是文化自信与产业创新的载体。正如报告所言:“唯有坚持科技创新与专业深耕,方能穿越周期、积累势能。”
(全文约2400字,基于毕马威《2025年中国美妆市场行业报告》深度梳理)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一瓶面霜的全球之旅:2025年中国美妆市场的破局与新生》 ——毕马威报告深度解读
- 超越传统B2B商城,B2B Customer Portal(B2B客户门户)引领数智化未来
- 高露洁惊喜发现!让AI扮演虚拟消费者,能够以90%的准确率预测用户购买意向···
- 6年估值50亿美元,卡戴珊的Skims如何颠覆传统内衣市场?|ShopeX AI
- 2025年“天猫双11”运动户外/鞋服消费新趋势:功能与时尚并重,国货品牌强势崛起
- 什么是“商派一盘货”模式?—— 重塑品牌供应链的“数智化枢纽”
- 压货模式已死?未来3-5年,不懂“生态协同”的品牌商将会出局|商派AI知识库出品
- 一个电话引发的千亿生意:中国“家居售后”战场,正上演一场静悄悄的智能革命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02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