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由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与运动生活方式品牌lululemon联合发布,通过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与AI文本挖掘,对中国人幸福感的文化根源、现状特征、挑战因素及提升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报告揭示了中国人幸福观的变与不变,并为个人与社会提供了科学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论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和lululemon全球首席执行官Calvin McDonald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物质丰裕但竞争加剧的时代,“内卷”带来的焦虑与迷失使许多人偏离幸福之路。该研究旨在追溯中国文化中的幸福基因,探寻超越“内卷”的智慧,并为提升民众幸福感提供实践指导。 研究采用混合方法:
- 问卷调查:覆盖50,275名受访者,包括3,037份深化问卷,样本涵盖不同性别、代际、城市线级和教育背景。
- 文本分析:运用AI算法对儒释道经典、明清文学作品、《人民日报》(1946-2025年)及当代社交媒体文本进行向量化分析,提取与“幸福”强关联的词汇和主题。
- 理论框架:以彭凯平提出的“有意义的快乐”为幸福感核心定义,并从身体、心理和社交三个维度测量幸福感。
二、中国式幸福的文化基因: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文本分析揭示,中国幸福观始终围绕“关系联结”和“成长成就”两大核心主题,但不同时代有不同表达:
1. 古代经典:修行成就与社会和谐
- 儒释道著作:强调通过修行实现内在价值(如“智慧”“德行”),并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如“众生”“共同”)。例如,《孟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 明清文学:更关注个体情感、家庭互动和日常生活愉悦。例如,《西游记》描写孙悟空的“自由自在”,《三国演义》歌颂“桃园三结义”的情谊,《红楼梦》捕捉日常温情的幸福。
2. 当代表达:奋斗实现与情感共鸣
- 《人民日报》:凸显“发展”“实现”“团结”等概念,强调奋斗成就和集体价值共创幸福。例如,“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体现成就导向,“团结就是力量”体现集体关系。
- 社交媒体:聚焦“陪伴”“信任”“成长”等关键词,重视亲密关系、情绪表达和个人实现。幸福被视为“被看见”的需求和内在驱动的过程。
3. 核心特征:辩证、融会与超越
- 辩证的幸福:多元统一,从儒家道德到道家超然,从文人雅趣到当代奋斗。
- 融会的幸福:始终以社会关系为载体,从古代的“众生”到当代的“共鸣”。
- 境界的幸福:超越表面愉悦,追求精神意义,如“信仰”和“使命”。
三、国民幸福感现状:整体积极但存在结构差异
调研显示,中国人整体幸福感指数为70(满分100),其中身体幸福感(72)最高,心理幸福感(71)次之,社交幸福感(66)相对较低。70%受访者认为“生活状态很好”,但仅39%表示“不会改变人生”。
1. 人口学差异:
- 城市线级:二线城市居民幸福感略高于其他城市,但差异不显著。现代化生活方式趋同、媒体信息同质化以及相对剥夺理论(与身边群体比较而非绝对处境)导致内卷感知普遍化。
- 代际差异:幸福感随年龄增长上升,80前群体(婴儿潮世代和X世代)高于年轻群体。Z世代(13-28岁)追求自由与当下体验,千禧世代(29-44岁)和X世代(45-60岁)务实奋斗、家庭责任优先,婴儿潮世代(61-79岁)回归生活本质、知足常乐。
2. 幸福感内涵:
受访者将幸福感定义为:在健康基础上,通过和谐家庭与社会关系,在稳定环境中体验持续积极情绪。关键词包括:
- 健康基础:身体健康是享受生活的前提。
- 家庭人际关系:家人朋友陪伴是关键。
- 稳定安全:平安和可预测性受重视。
- 情绪体验:快乐、满足是内在动力。
四、幸福感的考验:“内卷”的普遍感知与代际应对
“内卷”原指无实质增长的内部精细化,现扩展为社会竞争现象。研究使用四维度量表(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竞争行为)测量内卷感知:
- 37.7%认为资源太少无法得到回报;
- 59.2%感知周围人过度努力;
- 22.3%感觉“快被压垮”;
- 61.3%发现竞争获得认可。
1. 内卷感知的特点:
- 地域普遍性:各城市线级差异不大,因生活方式趋同、媒体信息同质化和相对比较机制。
- 代际差异性:Z世代内卷感知最强烈,但随年龄增长,心理韧性增强,内卷感知减弱。婴儿潮世代因经验积累、情绪调节优化(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和认知重构,更关注健康与意义而非竞争。
2. 压力源差异:
- Z世代:经济压力、自我怀疑、社会竞争;
- 年长者:健康担忧、落伍焦虑。 Erikson发展阶段理论和补偿心理机制解释了这一转变:年轻人追求经济独立,年长者关注存在感和社会联结。
五、幸福感提升之道:七项科学建议
基于高幸福感人群的行为特征,报告提出七条证据支持的建议:
- 动起来,更幸福:68%受访者认为运动提升幸福感。任何运动参与者幸福感均优于不运动者,但需劳逸结合。运动可诱发“福流”(Flow)状态——全情投入、忘却时间、认知最佳。培养福流需设定明确目标、提升技能、减少干扰、享受过程、寻找内在意义。
- 充足睡眠与规律饮食:基础健康习惯显著提升幸福感,养生理疗有辅助作用。
- 培养乐观心态,重新认识内卷:高幸福感人群更主动应对内卷(如设定边界、专注自身),而非被动逃避。乐观心态与幸福感正相关。
- 了解与接纳自我:60.3%受访者更关注心理幸福感,56.4%尝试自我照顾,47.8%接纳情绪。这些行动提升幸福感(+5.1)和心理韧性(+3.8)。
- 保持好奇心:探索新事物激活神经奖励机制(好奇心驱动理论),实证研究显示好奇日子幸福感更高、焦虑更低。
- 放下手机,活在当下:过度使用手机(尤其社交媒体)降低幸福感。减少社媒使用、专注现实生活有助提升状态。
- 有效社交与回馈社区:高质量社交(如兴趣爱好小组、朋友交流)提升幸福感,但过度社交增加压力。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显著增强幸福感。
六、结论与启示
报告表明,中国式幸福是文化基因与现实互动的产物:
- 不变的核心:关系联结和成长成就始终是幸福基石。
- 时代演变:从古代修行到当代奋斗,形式变而本质存。
- 挑战与应对:“内卷”是普遍感知,但可通过提升心理韧性、优化行为策略应对。
研究启示个人、社区和社会:
- 个人应践行积极心理学原则(如福流体验、自我接纳),减少无意义竞争。
- 社区需加强真实联结,支持身心健康项目。
- 政策可借鉴“健康中国2030”,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最终,幸福不是被动礼物,而是主动创造的过程——通过日常实践中的沉浸感、成长心态和身心联结,每个人都能抵达“有意义的快乐”。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2025年数字化零售运营管理系统选型指南:商派OMS订单管理系统、汇付天下支付中台和云积天赫CRM系统
- 小米“雷军”的营销哲学:逆天改命,55岁再出发!用真诚与技术创新改写商业规则;独创多种市场营销方式
- 2025年全球移动市场趋势总结分析报告 :AIGC成为内容创新核心;中国出海业务在收入端表现强劲
- 《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文化基因、现实挑战与提升路径 》lululemon联合清华大学发布
- 2025年13种主要企业核心业务管理系统详解:从ERP、OMS订单/库存管理、WMS、TMS、PLM、B2B、DMS、CRM到OA的完整指南
- 2025家电品牌数字化升级战略:以私域商城与OMS系统重构引领“人、货、场”深度融合
- 2025年制造业B2B订货官网搭建与出海拓展策略:以普源精电为例
- 2025年AI玩具与AI电子宠物市场深度行业报告:技术重塑与未来趋势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