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加拿大高端羽绒服品牌Canada Goose(加拿大鹅)控股股东贝恩资本(Bain Capital)被曝正考虑出售其持有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引发市场对这家曾以“奢侈品级羽绒服”闻名的企业未来走向的广泛关注。作为2013年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主、并主导其2017年纽交所上市的幕后推手,贝恩资本的潜在退出,既是资本周期律的必然体现,也折射出加拿大鹅在业绩波动与品牌转型中的深层挑战。
一、贝恩资本的“黄金十年”:从控股到上市的资本盛宴
2013年,贝恩资本以2.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鹅控股权时,这家成立于1957年的品牌尚以功能性工装羽绒服为主,年营收不足2亿加元。贝恩的介入,为其注入了全球化扩张与奢侈品化转型的双重基因:通过剥离代工业务、自建直营渠道、强化“极地御寒”技术标签,并签约丹尼尔·克雷格等明星代言,加拿大鹅迅速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视野。2017年上市时,其市值已飙升至16亿美元,较贝恩入股时增长超6倍。
截至2024年3月底,贝恩仍持有加拿大鹅60.5%的多重投票权股份(MVS),虽占总股本仅31.8%,却掌控55.5%的总投票权。这种“同股不同权”结构,既保障了贝恩对战略方向的绝对控制,也为其后续退出预留了灵活空间。然而,与2017年上市时的风光相比,加拿大鹅近年股价表现疲软:截至7月9日收盘,市值仅12.58亿美元,较巅峰时期缩水超70%。贝恩此时考虑退出,或与资本回报周期、品牌增长瓶颈及市场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二、业绩波动:从“爆款神话”到“增长乏力”的阵痛
贝恩资本的十年运营,将加拿大鹅推上高端羽绒服市场的王座,但其增长模式始终依赖两大核心逻辑:一是通过“极地科技”标签构建产品稀缺性,二是利用直营渠道扩张强化品牌溢价。然而,这两大支柱近年均面临挑战。
1. 产品端:功能创新趋缓,竞争加剧
加拿大鹅早期以“-30℃极寒防护”“加拿大原产”等卖点占据消费者心智,但随着Moncler、The North Face高端线、以及国产波司登等品牌的崛起,其技术壁垒逐渐被稀释。2021年,加拿大鹅因虚假宣传“Hutterite羽绒更保暖”被中国监管部门处罚,暴露了其营销过度依赖概念包装的问题。
2. 渠道端:直营扩张遇阻,库存压力攀升
为摆脱对批发渠道的依赖,贝恩主导下加拿大鹅大力拓展直营店,门店数从2018财年的51家增至2023财年的66家。然而,全球零售环境恶化叠加通胀压力,导致其库存周转天数从2020财年的195天延长至2023财年的245天,运营成本激增。2024财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6.4%至6000万加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66.7%,凸显盈利压力。
3. 市场端:中国区“滑铁卢”与品牌声誉危机
中国曾是加拿大鹅增长最快的市场,2018年上海首店开业时曾引发排队狂潮。但2021年“双标退换货政策”事件后,其品牌声誉受损,叠加国产羽绒服品牌如波司登的崛起,加拿大鹅在中国区的营收占比从2021财年的29.8%降至2023财年的18.3%。
三、转型困局:奢侈品逻辑与大众化需求的矛盾
面对增长瓶颈,加拿大鹅近年试图通过“多元化”破局:一方面推出轻量羽绒服、配饰等非核心品类,另一方面强化DTC(直面消费者)业务,并加码可持续发展战略(如2025年停用新动物皮毛)。然而,这些举措尚未显著改善业绩,反而暴露了其战略定位的模糊性。
奢侈品定位的悖论:加拿大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功能性奢侈品”的稀缺性,但过度扩张直营渠道、频繁打折促销(如北美市场常年7折)削弱了品牌溢价。与此同时,其2000-3000美元的定价区间,既高于普通羽绒服,又远低于爱马仕、LV等顶级奢侈品牌,导致目标客群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ESG转型的代价:停用皮毛虽符合ESG趋势,却引发部分核心消费者不满——皮毛领曾是品牌“极地御寒”象征,其去除可能削弱产品功能性叙事。此外,可持续材料的成本上升或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四、未来展望:接盘者能否破解“增长密码”?
贝恩资本的潜在退出,或将引发加拿大鹅控制权争夺战。潜在买家可能包括其他私募股权公司(如LVMH旗下的L Capital)、产业资本(如安踏体育)或财务投资者。无论谁接手,均需回答两个关键问题:
- 如何重构品牌护城河:是回归“极地科技”专业定位,还是彻底转型为生活方式品牌?
- 如何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在欧美市场饱和、中国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挖掘新兴市场潜力?
对于加拿大鹅而言,贝恩资本的十年运营已为其打下全球化基础,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在资本逐利与品牌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否则,这场“资本盛宴”的落幕,或许只是品牌衰落的序章。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全渠道一盘货OMS方案 全渠道一盘货库存管理与共享/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