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注铸专长,创新赢市场。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隐形冠军”。2025年,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2025年7月底,中国已累计公示六批共14,69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额完成“到2025年前培育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 这些企业平均成立年限达17.4年,远超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2.5年),50%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80%以上企业处于本省细分行业第一的位置。
01 国家战略高度,培育专精特新成共识
自2011年“专精特新”概念首次提出,到2025年的今天,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央多部门在相关政策文件中密集强调“专精特新”,培育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已经进入政策元年。
国家政策对于专精特新的培育集中在三大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多手段解决融资难问题;加大创新投入,通过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搭建等手段,促进技术创新;关注重点领域,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奖励和补助政策。各地政策涵盖了认定奖励、服务补贴、研发和机构补贴、金融支持和综合服务等方面,旨在通过多方资金流入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困境。
资本市场同样在助力专精特新培育。北交所成立的核心目的就是为创新性中小企业服务,旨在为此类企业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机会。截至2025年7月底,在北交所上市的全部企业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约58.6%。
02 东强西弱格局明显,长三角珠三角表现突出
从地域分布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分布状态。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四省的“小巨人”企业数量领跑全国,均拥有千家以上“小巨人”企业。 就城市分布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于全国300座城市,其中16座城市拥有超过两百家以上的“小巨人”企业。
北京、上海、深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前三。 长三角地区表现尤为亮眼。在“小巨人”上市企业城市分布数量前十中,长三角地区共有6座城市上榜。这一地区形成了完善的中小企业发展生态,产业集群化优势和创新能力在全国位于前列。 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计1900余家,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东莞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
深圳凭借1023家“小巨人”企业领先省内其它城市。广东省之所以能成为拥有“小巨人”最多的省份,一方面是由于其产业基础扎实,另一方面是由于广东科创能力强,人才基础雄厚。
03 制造业为主阵地,多个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分布在制造业领域,其中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是“小巨人”企业密集度最高的行业。 这符合培育专精特新的最初目标:攻克中国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过去,中国产业发展中尤其在芯片、发动机等领域存在短板,部分关键零部件和装备依赖国外。
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短板。 在半导体领域,获得专精特新认证的企业共235家,在电子行业中占比64.4%。其中模拟IC设计由于技术相对简单产品更易商业化,故认证数量最多。上海与深圳成为半导体发展大本营,多家国际领先厂商在此设厂。 汽车领域也是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阵地。
在中国专精特新汽车领域中,汽车零部件占比达70.7%,其中底盘与发动机系统企业数量最多。电池细分领域占汽车领域29.3%,其中电池化学品专精特新上市企业最多,共10家。 环保领域同样涌现出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六批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环保企业达627家,占比约3.9%。江苏省专精特新环保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达到37家,占比29.13%。
04 创新投入持续加大,研发成为核心竞争力
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2020-2024年,消费电子“小巨人”企业研发支出增幅明显,且研发支出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维持在10%左右。 以半导体设备领域为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计营收同比更高,持续研发投入巩固护城河。2019-2024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计营收同比分别为70.5%、63.3%、73.6%、59.4%、3.6%和45.3%。 在计算机领域,专精特新企业主要上市板块为“双创”板块。计算机行业中获得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企业共67家,其中科创板及创业板中上市公司认证数量最多,合计41家。这反映了这类企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成长性。
通信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同样表现出色。认证企业中通信网络设备及器件领域近五年IPO/定增最多,且集中于近三年,该领域公司积极融资发展业务以扩张事业版图。 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在各自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例如,半导体领域的斯达半导深耕IGBT,应用于电动车、新能源发电、工控等领域,其第七代IGBT研发成功,在技术和成本上处于中国领先地位。
05 多个新兴领域崛起,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多个新兴领域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热点。VR行业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的热门赛道,未来在政策的积极导向下,有望成为消费电子行业分化下的机遇赛道。 VR产业链上多家企业走上专精特新之路,包含了VR硬件制造、内容开发、解决方案等生态模块,覆盖娱乐、文旅、教育等多个应用场景。
2024年,中国VR/AR设备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65起,融资金额达到36.4亿元,融资热度依然较高。 智能家电行业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的机遇赛道,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中国智能家电行业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3,492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8,100亿元,市场扩容速度较快。
智能家电产业符合“专精特新”内涵,已有多家智能家电产业链企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企业主要聚集在硬件制造、终端产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在农业机械领域,虽然目前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2019-2024年,中国农业机械市场规模由4,698.0亿元增长至6,10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6.3%。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行业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06 北交所成为重要平台,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发展
北交所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沪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从受理到上市平均所需天数明显低于A股其他板块,上市效率高,可帮助企业提前、快速实现上市。 截至2025年7月底,在北交所上市的全部企业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约58.6%。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
从融资情况看,在政策信号的引导下,“专精特新”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吸引了大量投资人和资金涌向各类专精特新行业领域。截至2024年,已有5,23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战略融资,309家企业获得A轮融资。 但同时,尚有9,452家企业未获得融资,未来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渗透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努力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投融资全覆盖亦是未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方向之一。
07 政策持续优化,培育体系日益完善
中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根据《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可将优质中小企业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类。 创新型中小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基础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这一梯度培育体系有助于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精准支持。
未来,政策支持将更加注重精准化。政府部门将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市场化服务机构通过平台提供“专精特新”企业专属产品/服务。同时,将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档案,实现一企一策,精准扶持。 随着培育工作的深入,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寿命呈现递减趋势,表明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快速扩张以及政策的支持,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周期相比之前有所缩短。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逐步推广,计算机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云化及国产化成为重要趋势。半导体行业则迎来结构、封装及材料三大变革,为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新机遇。 可以预见,专精特新企业将成为推动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力量。它们或许不为人熟知,却正在默默改变中国产业的竞争格局,成为支撑中国制造的“隐形冠军”。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B2B/B2B2b/S2B2B数字化系统 经销商订货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02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