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风起微涟,静水深流
医药健康的消费世界,像是一片被风吹拂的水面,广阔而流动。它既承载着宏观环境的重压,也映照着个体认知的闪光。
每一次对健康的觉察,仿佛一粒石子坠入水心,激起了涟漪。最初的波动也许只是对症状的回应,但在扩散的过程中,却逐渐裹挟了情绪的安慰、社交的认同,甚至对未来的憧憬。 “所有的汹涌,都曾是水面的一轮涟漪”。
健康这件事,越来越像一次”把生活抬回来”的集体行动。它不只发生在医院与药店的柜台前,也发生在凌晨两点的搜索框里、在被反复收藏的笔记下,在”原来我也这样”的评论里。过去一年,小红书上的健康相关笔记同比增长超100%,这一数据印证了健康话题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深度。
行业的底层逻辑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监管更严,信息更碎,消费者更敏感,信任越来越难构建。健康消费正从”解决问题”走向”承载意义”。功效只是起点,真正驱动购买的是安全感、确定性、情感联结和对未来的期待。
谁能理解这种迁移,谁能把握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消费逻辑,谁就能在下一轮增长中站稳脚跟。
第一部分:健康认知的深刻变革——从治疗到生活方式的跃迁
个体认知的觉醒:健康内涵的多元化扩展
在医药健康产业语境中,”人”始终是最核心的变量。政策的推动、行业的扩容、渠道的迭代,固然塑造了市场的表层图景,但真正决定行业走向的,是人们对健康认知的深刻变化。 健康正在摆脱单一维度的狭窄定义,进入到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状态。当被问及”健康意味着什么”时,消费者的回答高度分散:一个”健康”的定义,平均每个消费者要挑选5个不同的选项。这些选项包括安全感(抵御疾病风险获得安心)、确定感(重建对身体与生活的掌控)、价值感(健康成为自我实现的镜像)、归属感(家庭责任、亲密关系和社交关怀的载体)以及延伸感(对未来的投资、提升生命质量的渴望)。 进一步而言,追求健康的价值诉求是一种多元的”社会—心理复合体”。健康已超越了医学命题,成为人们在安全、秩序、价值、关系与未来之间不断追索的一种存在方式。数据显示,消费者心目中的健康状态前十名包括:睡眠质量好、作息规律(32%)、心态积极(31%)、免疫力强(31%)、情绪稳定(30%)等。这些数据表明,健康已从”没有疾病”的消极定义,转向积极的状态追求。 一位上海男性消费者的描述颇具代表性:”我心目中的健康特别实在——就是身上轻快不沉重,走路带风;脑子清醒不犯浑,思路透亮;吃啥都香,倒头就睡,还能保持高能量。最重要的是,不用三天两头跟医院打交道。”这种描述反映了健康认知的日常化和体验化转向。
行业供给的滞后:认知进化与市场错位
在认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行业挑战更为突出,阻碍着需求的充分释放。这些挑战表面上是制约,实则是下阶段增长的突破口。 信任危机在监管规范下尤为突出,推动品牌从”广告话术”走向”循证验证”以重建信任。
与此同时,营销滞后问题明显:需求已长期化+场景化,供给仍滞后,营销需向”人群场景方案”升级。 消费者需求正在从对症下药到长期管理,从生病更少到活得更好。然而产品供给却明显滞后:主流OTC药品及家用医疗器械高度同质化,价格战压缩利润却未能创造新价值。
细分市场如助眠、情绪调适、女性健康、青少年成长等需求增长迅猛,但缺乏相应的成熟产品。 创新困局同样存在:审批在提速,但”真正创新”不足。
2024年NMPA医疗器械注册审批合计13,828件,但同年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仅65件。OTC侧同样长期新品稀缺、品类同质化问题突出。 渠道分散也是重要挑战。
线下药店销售仍占主导地位(2024年上半年份额约85.7%),但线上”教育—咨询”的能力增强,”转化—复购”的闭环仍需跨平台协同与线下承接。健康产品的触达路径正变得日益复杂,品牌需从”投放导向”跃迁为”内容—服务—交付”运营一体化。
第二部分:消费趋势的六维重构——市场走向的全面洞察
趋势一:从「单点治愈」走向「健康生活方式顶层设计」
健康消费的范畴正在被重塑。人们不再仅仅为了治愈疾病而买药或医疗器械,而更在意”感觉好/情绪安/状态优”的整体体验。”买什么”正从治疗功能,转向情绪舒缓、亚健康管理与生活状态的调优。
数据显示,73%的消费者选择产品时会同时考虑身体健康、情绪放松和外在形象,72%愿意为能同时满足多方面价值的产品付费。
这种转变体现在产品种类的快速细分与升级:更”柔性”的日常调适型产品消费增多,如艾灸仪、理疗仪、祛湿贴、肩颈理疗贴等,呈现增长趋势。情绪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将突破45,000亿元,2024年规模约23,078亿元。
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将是那种既能解决不适,也能提供情绪安抚,能融入日常、带来温度与精神满足的方案。这要求品牌在产品开发中注重「成分锚定」替代「品牌锚定」、「轻量化与便携化」等新趋势。
趋势二:健康消费的决策地图,在对话与分享中重构
健康消费的触点正在经历深度迁移。过去,医院、药店是人们购买健康产品的主要渠道,凭借可及性和信任度占据绝对优势。但随着消费认知的前移与需求的多样化,单一渠道已难以承载新的健康逻辑。 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健康消费的「第一触点」。
在18-35岁人群中,超过47%的人,医药健康产品购买认知源自社交媒体,其中,小红书相关健康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超过100%。消费决策链路呈现”认知在社媒→决策在社媒→购买在电商/药店”的特征。
消费发生场景呈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特点。触发快速决策的症状/场景检索驱动行为:消费者从自己症状、所处人群和生活场景出发进行搜索,如咳嗽、孕妇用药等,消费路径为对比评测→问答互动→下单购买。线上/线下首购+线上复购的双渠联动成为新常态。
趋势三:消失的大众市场——每一个圈层都蕴藏着新蓝海
在医药健康的版图里,买单的人群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移。这背后既有社会结构的转型(中产崛起、少子化与老龄化),也有文化心态的转变——健康不再是”治病”,而是”状态管理”与”价值认同”。 最显著的变化来自年轻人。
亚健康的常态让他们比任何一代都更早地开始健康消费,他们买的不仅是功能产品,而是”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情绪与状态解决方案」”。失眠、紧张、皮肤敏感等问题促使他们购买暖腹贴、助眠产品等,并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健康消费。
女性人群则是医药健康增长的真正支点。她们处于决策链路核心位置,从自身健康到孕产与周期健康,从母婴到父母的慢病管理,女性天然成为「家庭健康」的守护者,消费决策周期长,需求周期化、系统化、高度依赖信任感。 与此同时,活力老人的确定性需求正在支撑行业的稳定增长。2024年末,60岁以上人口数首次突破3亿,占总人口22%,这一庞大群体意味着长期的慢病管理和康复理疗需求。
趋势四:决策变迁——从被动响应的仓促到主动管理的长期主义
健康消费的触发点正在发生质变。从过去的”有病才买”(购买时机集中在症状爆发的时刻)转向健康支出前移(购买时机已不再是临时反应,而是提前布局)。 这种前移还伴随着场景化、快节奏,每一个日常场景都是新的消费节点。数据显示,86%的医药健康消费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健康敏感”,他们对身体的微小信号高度警觉,希望通过快速的信息检索或简便的行为调整,重新捕获确定感与掌控感。
健康消费节奏从低频偶发转向高频碎片化,大众消费品特征日益明显。感知层面,用户”越刷越敏感”,通过平台开启”自查模式”;决策层面,随手一搜便成为”健康项目经理”;复购层面,周期复购建立长期可控的闭环。
趋势五:消费的理由——功效是决策起点,在意义里抵达消费终点
健康消费的动因正在悄然转移。人们买的不只是功能的解决方案,而是意义的承载物。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压力层层叠加的当下,健康已从生理问题转化为心理与社会议题。 安全感成为重要驱动力,24%的消费者表示”获得安心感”是购买医药健康产品的动机。疫情的冲击、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人们渴望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火墙”。
确定感的追索同样重要,86%的消费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敏感。一阵耳鸣、一点头晕等身体的微小变化都可能触发健康担忧,促使他们迅速上网搜索,寻求即时安慰。
归属感在家庭场景里让健康消费承载更多情感重量,不仅是健康管理,更是一种爱的表达。延伸感的追求体现在77%的消费者关注皮肤、体型、外貌状态,76%愿意为保持外貌或延缓衰老付出努力。
价值感与身份认同的涌现让健康消费进入社交场景,成为”可展示的资产”。80%的消费者相信良好的外在状态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愿意为颜值、仪式感的健康产品付费。
趋势六:健康产品的打开方式——生活方式符号成为消费新旗帜
健康产品的使用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它们不再只是药品、医疗器械或功能工具,而是被赋予了生活方式的符号意义,成为新一代消费者表达自我、追求理想生活的载体。
以血糖仪为例,过去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属工具,代表”疾病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使用血糖仪,并非因为患病,而是为了监测碳水摄入、优化饮食结构、提升减脂效率。这种”日常化”使用,说明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健康——不是”不得病”,而是”更懂身体”。
这种变化体现在四个维度:使用的长期化与习惯化(消费者让健康产品成为日常的一部分)、数据化与可视化(70%用户持续使用智能穿戴设备,追求”即时反馈”带来的掌控感)、社交化与展示化(71%的医药健康消费者相信社群交流能帮他们更好坚持健康习惯)、情绪化与仪式感(消费者在使用中获得心理安慰)。
第三部分:小红书平台价值——信任的水脉,价值的汇流
人心为锚:小红书价值的逻辑起点
医药健康行业的困境已经显而易见,传播变得谨慎而受限,内容的稀缺性与真实的缺口同时存在。但在这一切结构性压力之下,真正决定市场走向的,不是法规条款,也不是传播手段,而是人。
小红书是行业矛盾与机遇汇聚的必然,更是人性需求自然生长的答案。平台通过放大了稀缺的信任:用户爱晒爱分享→经验变社交资本;用户互助共鸣→内容自然生成;用户模仿跟随→形成群体共识。
在消费侧,小红书把复杂译成可判断的线索,让”看不懂”的门槛被放低;把选择收敛成可执行的下一步,让”做不对”的犹疑被清空。需求被激发,问题被解码,方案被验证,行动被承接;一次次真实的记录与复盘,又把经验沉淀回公共知识,形成回流。
从心动到行动:小红书心智的三次流转
小红书作为医药健康消费者的”健康需求激发场”,通过高密度的生活场景内容,让健康需求易被捕捉。41%的小红书用户认为平台能让他们发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对产品的潜在需求。 作为”健康解码器”,小红书把术语变得通俗,把零碎集为全貌,让通用变成适我。
用户表示:”小红书更加通俗,像一个书,像科普一样的感觉。”这种通俗化解读降低了健康信息的理解门槛。 作为”决策催化剂”,小红书用多源验证与可信度、场景共鸣与适用适配、信息获取效率高等特点,促进消费决策加速。数据显示,63%的小红书用户的医药健康消费决策周期在1周左右,而在2-3年前,该比例仅为39%。
品牌焕新与增长之道:三源四序破圈模型
小红书通过”见→解→证→接”的闭环,实现对品牌的价值赋能。见:在公域与搜索里激活人群与需求;解:以通俗、场景化表达降低门槛;证:通过多源证据建立信任;接:以多触点完成转化与服务。
品牌心智焕新体现在四个维度:人群新(触达更广阔潜在用户)、场景新(拓展应用到日常、季节与细分场景)、价值新(重建功能信任与情感价值)、表达新(用同伴语感与生活化叙事重写品牌表达)。
生意增长方面,小红书带来拉新触达(通过兴趣分发+问题式搜索触达新人群)、转化加速(多源验证+对比信息减少用户犹豫)、转化优质(减少错购与误用,沉淀可运营人群)。
第四部分:八大消费人群画像——水中映人,各自为涟
小红书医药健康消费的八大真实面孔包括:脆皮享乐家、情绪平衡家、颜值自律党、运动护法族、都市续航家、家庭健康主理人、智育先锋派、人生焕新客。它们不是静态人设,而是”标签—场景—动机”构成的动态经营入口。
以脆皮享乐家(2800万人群)为例,他们是23-25岁为主的年轻群体,未婚占比高,中高消费占比95%。健康关注集中在胃动力不足、多囊、慢性咳嗽等症状,消费场景包括应酬必备的护肝/解酒用药、约会场景的计生用品等。
家庭健康主理人(2000万人群)则以31岁+女性为主,已婚占比高,中高消费占比97%。她们关注气血两虚、免疫力低下、三高等问题,消费场景涵盖银龄云监护(健康监测/康复理疗器械)、成长超频时刻(补脑/生长/护眼用药)等。
这些人群画像为品牌提供了清晰的内容语言、证据偏好与承接路径,帮助品牌更快地把”看懂”转成”做对”。
结语:从人心到生意的新航线
每一次认知的落点,都是水面上的一次波动。它或许源于一次身体的轻微不适,或许源于一次对长辈健康的担忧,亦或仅仅是一句来自朋友的提醒。但正是这些细小的触点,汇聚成了今天国人对健康前所未有的觉醒。 涟漪由内心生发,却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与政策背景中层层放大。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追问”我如何才能更健康”,这份追问便不再只是个体的低语,而是成为推动产业、品牌与平台共同演进的暗涌水流。 在这场集体的健康重构中,小红书恰似那片承载涟漪的水面——它既真实映照出人们的疑惑、焦虑与期待,也不断催生出新的知识、经验与解决方案。
所有关于健康的需求、情绪与选择,都在这片水面上留下印记。 未来的医药健康行业,将不再依赖单一渠道的输送,不再仅凭专业话语的灌输,而是要在真实的涟漪中发现需求,在透明的对话中重建信任,在集体的水流中形成新秩序。
小红书的价值,正是让这一切成为可能:让健康消费的动机被看见,让医学与生活产生共鸣,让品牌与用户之间不再隔着迷雾,而是共享一片清澈的水面。 医药健康的未来,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格局的变迁,更是一种全社会关于”如何更好地活着”的集体答复。而我们所见的每一次涟漪,都是未来之水的先声。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品牌云店新零售商城 品牌连锁O2O新零售商城系统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02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