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深度洗牌,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你在加油站为爱车选择一瓶机油时,可能不会想到,手中这瓶润滑油背后,正是一个经历着深刻变革的千亿级市场。新能源汽车的狂飙突进,不仅改变了出行方式,更彻底撼动了与之紧密相关的车用润滑油行业。
格物致胜Wintelligence最新发布的报告揭示了一个“减量时代”的来临:到2028年,中国车用润滑油市场需求预计将比2020年萎缩超过22%。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那么,这个市场将走向何方?庞大的燃油车存量市场又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这份报告,看清润滑油行业的未来。
一、市场下行:新能源浪潮下的“减量”现实
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车用润滑油的市场规模正从2020年的897亿元,下滑至2024年的844亿元。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非常明确:电动汽车的普及。
纯电动汽车直接“消灭”了传统内燃机最核心的润滑需求——发动机油。尽管电动车仍需减速箱油、冷却液等专用油液,但其需求量和价值量远不能与发动机油相比。这就好比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后者对键盘和物理按钮的需求直接归零。
市场萎缩的三大推手:
- 新能源替代效应加剧:燃油车新车销量下滑,直接导致初装润滑油市场快速萎缩。
- 润滑油技术本身在进步:长效机油的出现,延长了换油周期,减少了单位车辆的机油消耗量。
- 出行习惯改变:疫情后,部分人群日常通勤驾车频率有所下降,保养频次随之减少。
然而,市场并非一片哀鸿。报告也指出了一个关键信号:市场规模在2023年后经历小幅下滑,预计将从2025年起企稳并小幅回升,形成一个“U型”底部。
这背后的支撑力,正是中国超过3亿辆的燃油车存量。这意味着,一个由售后保养驱动的“存量时代” 已经到来。
二、格局生变:内资承压,外资稳中有进
在市场整体收缩的背景下,竞争格局也在悄然重塑。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有所萎缩,而外资品牌份额则稳步提升。 为什么会这样?
- 内卷与出清:需求不足导致行业内卷加剧,许多缺乏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被迫出清或被并购,这部分流失的份额让渡了出来。
- 品牌信任度:在消费意识升级的背景下,车主从“看价格”转向“看品牌和性能”。美孚、壳牌、嘉实多等国际品牌凭借悠久历史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影响力,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了消费者心智,抗风险能力更强。
- 市场集中度提升:目前,润滑油市场前十名企业(CR10)的份额合计约47%,市场格局相对分散,仍有大量小型厂商。但随着尾部企业退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的优势地位会更加巩固。
竞争格局一览:
- 第一梯队(Top 1-5):由美孚、壳牌、嘉实多等国际巨头,以及中石油(昆仑)、中石化(长城)两大国内央企组成。它们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 第二梯队(Top 6-10):包括道达尔、统一、福斯、胜牌等,在细分领域各有建树。
三、渠道与产品双升级:全合成油与O2O模式成主流
市场的变革同样体现在终端消费行为上。
1. 油品高端化:矿物油退场,全合成油称王
报告显示,自2021年全国实行国六排放标准以来,全合成润滑油的渗透率快速提升。目前,全合成油已成为市场绝对主流。这是因为国六标准及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对润滑油的保护性、清洁性和长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生产工艺成熟,全合成油与半合成油的价格差距缩小,也加速了其普及。矿物油的市场则持续萎缩,主要流向车龄超过10年的老旧车型。
2. 渠道线上化:从“汽配城”到“APP下单、门店服务”
消费者的购买渠道发生了巨大迁移。过去,汽配城、修理店是主要场景;如今,“线上平台+线下安装”的O2O模式快速增长。
消费者越来越信任京东、天猫、途虎等平台背书,购买“产品+服务”一体化套餐。这种模式透明、便捷,符合年轻车主的消费习惯。反之,传统4S店的渠道占比则在持续下滑。 终端需求之变:
- 豪华车车主:原厂认证是底线,追求顶级品牌,对价格极不敏感。
- 经济型车主:追求性价比,信任主流品牌的全合成产品,重视电商大促。
- 商用车车队:极度关注TCO(全生命周期成本),润滑油被视为降本增效的工具,需要数据证明价值。
- 新能源车车主:需要具备“油电双修”能力的门店,关注减速箱油、低电导率冷却液等专用油液。
四、初装与售后:冰火两重天的市场裂变
将车用润滑油市场进一步拆解,我们会看到一幅“冰火两重天”的图景。
1. 初装市场(OEM):快速萎缩的“冰川”
初装市场指新车出厂前加注的润滑油。随着燃油车销量下滑,这个市场正经历断崖式下跌。其规模已从2020年的100亿元降至2024年的72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只剩44亿元。这个市场技术门槛高,需要通过主机厂严苛认证,但利润低,且主机厂话语权极强。未来,这个市场将越来越集中于少数有技术实力的头部品牌。
2. 售后市场(Aftermarket):稳固的“压舱石”
售后市场是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保养换油的需求。其规模高达772亿元,占据了整个市场的九成以上!这正是3亿燃油车存量带来的巨大刚性需求。尽管新能源车在增量上替代燃油车,但对存量燃油车的保养需求影响有滞后效应。
因此,售后市场成为了润滑油行业最坚实的“基本盘”。企业的战略重心必须从依赖新车销售,转向深耕存量售后市场。
五、企业突围:三大品牌的战略路径分析
面对变局,润滑油企业如何应对?我们以壳牌、中石油昆仑和统一为例,看看它们的打法。
- 壳牌(国际品牌):
- 优势:品牌知名度高,技术研发强,本土化生产完善。
- 挑战:价格偏高,在价格敏感市场吸引力弱;渠道商可能因利润转向其他品牌。
- 策略: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巩固高端市场;快速推出适应新能源车需求的专用油液。
- 中石油昆仑(央企品牌):
- 优势:背靠中石油,拥有天然的原料供应优势和遍布全国的加油站零售网络,渠道下沉能力极强。
- 挑战:在高端乘用车市场品牌溢价不如国际品牌;对电商等新渠道反应相对较慢。
- 策略:利用加油站网络稳住基本盘;借助国家“国产化替代”导向,发力工业油、特种油及新能源相关领域。
- 统一(民营品牌):
- 优势:在商用车领域认可度高,产品性价比突出,市场反应灵活。
- 挑战:品牌溢价能力较弱;在尖端技术上面临国际巨头的竞争。
- 策略:聚焦细分市场,如推出新能源车液冷和特种油脂;发展低碳润滑油和再生油循环业务,响应环保政策。
六、未来展望:专业化、绿色化、服务化是出路
总结来看,中国润滑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清晰可见:
- 产品专用化:润滑油从“通用型”走向“专用型”,针对电动车、混动车、国六发动机等不同技术路线的定制化产品将成为竞争关键。
- 产业绿色化:环保政策趋严,推动行业向低挥发性、可生物降解的绿色润滑油方向发展。
- 服务增值化:企业不能再只卖产品,必须转向提供“产品+监测+预测性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服务提升附加值。
- 出海常态化:国内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将促使更多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将成为消化产能的重要途径。
结语 对于普通车主而言,润滑油市场的变革意味着未来保养爱车时,将有更高质量、更专业的产品和更透明、更便捷的服务可供选择。对于行业从业者,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躺赢”的时代已经结束,“精耕”的时代刚刚开始。 唯有主动适应变化,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持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这场行业大洗牌中赢得未来。
本文基于格物致胜Wintelligence发布的行业报告进行解读,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品牌云店新零售商城 品牌连锁O2O新零售商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