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你是否发现,那个在直播间疯狂下单的“剁手党”,可能是线下聚会时的“社恐患者”?那个在朋友圈常年“消失”的人,却在超话里是组织万人的“大粉头”?今天,我们带你揭开谜底——克劳锐最新发布的《TKTI社媒用户人格系列报告》指出:线上人格,是线下人格的“激发态”。读懂这16种线上人格,才是未来营销的关键。
一、 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为什么你的用户你读不懂了?
“女性,25-30岁,一线城市,月入1-2万,美妆爱好者。” 这样的用户画像,你是否还在使用?抱歉,这套源于人口统计时代的标签体系,在今天已经近乎失效。它极度粗放,将活生生的人抽象成模糊的符号,忽略了个体间巨大的差异,导致营销投入浪费严重,精准度极低。 随着算法兴趣标签的兴起,我们知道了TA是“美妆爱好者”、“养宠人”。但我们依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样刷美妆视频,有人是为了放松娱乐,易被氛围打动而冲动消费;有人却是为了学习研究,理性对比成分和功效。这背后,是完全不同的消费意愿和决策模式。
真正的转变,藏在用户行为的“心理动机”之中。 克劳锐报告指出,一场解读用户的范式革命已经到来。每一个“是什么”(例如转化率下跌)的背后,都存在着很多算法无法捕捉的“为什么”。你的策略,可能正对一半用户失效。因为同一句营销话术,在不同人格耳中,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核心洞察: 场域对人的行为影响力远超想象。线下人格是稳定、连续的“基态”,而线上人格则是在算法、匿名性、即时反馈等高刺激环境下形成的“激发态”。我们必须用新的标尺,才能精准测量这个“激发态”。
二、 认识TKTI:你的线上社交人格“身份证”
什么是TKTI?它不是取代MBTI的另一个性格测试,而是一套专注于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行为模式的人格分析工具。简单来说,MBTI描述的是你在现实生活中的整体性格,而TKTI描述的则是你在数字世界里的“人格面具”和行为偏好。 TKTI从四个维度,组合成16种独特的社媒人格类型:
- 使用频率:高频沉浸型(H) vs 低频浏览型(L)
- H人的命是充电宝给的,手机电量焦虑是常态;L人的电是菩萨给的,想起来才充。
- 内容认知:直观感知型(P) vs 深度分析型(A)
- P人是“感觉派”,易被画面、音乐、故事等直观形式吸引;A人是“脑动派”,追求知识密度和逻辑,对内容常保持批判距离。
- 兴趣范围:垂直聚焦型(F) vs 多元探索型(M)
- F人是“信息茧房居民”,深耕单一领域,易形成兴趣黑洞;M人是“兴趣海王”,热爱跨界,不断打破信息茧房。
- 消费决策:冲动果断型(D) vs 理性审慎型(R)
- D人是“易燃”体质,容易为即刻的满足感买单;R人习惯“刹车”,用理性防御风险,决策链长。
这四大维度,共同勾勒出一个个鲜活、可预测的线上用户画像。让我们来看看几个典型代表。
三、 人格图鉴:看看你是哪种“社交生物”?
1. 圈层种草机(HPFD):信任催化下的冲动派
- 画像: 泡芙是一位美妆深度爱好者。她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抖音看关注博主的更新,首页几乎全是美妆内容。她毫不犹豫地把好用的教程转发给姐妹,在信任的圈层里,她的分享欲爆棚。
- 行为逻辑: 在垂直圈层(F)里,通过高频沉浸(H)和直观感知(P),与KOL建立深厚信任。这种信任会直接催化冲动决策(D),完成“种草-下单-分享”的闭环。
- 营销启示: 他们是直播带货和爆款的消费主力。关键在于经营圈层信任,通过熟人或信任的KOL推荐,配合限时限量等活动,极易转化。
2. 热点永动机(HPMD):追逐多巴胺的探险家
- 画像: 闪电麦昆是社媒深度用户,不放过任何热点,是评论区的造梗王。TA的兴趣爱意转瞬即逝,使用平台主要为放松消遣。直播间的氛围很容易让TA上头,毫不犹豫地下单。
- 行为逻辑: 驱动TA的是持续不断的新鲜感(M)和即时快感(P)。在高频沉浸(H)中,决策阈值降低,购买行为更像是为了满足“这一刻的好奇”(D)。
- 营销启示: 他们是GMV的快速贡献者。营销需突出“热门”、“限时”、“爆款”等标签,用强烈的视觉和氛围渲染,瞬间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3. 赛博策展人(HPMR):永远在研究的“等等党”
- 画像: 深蓝船长投入大量时间刷社媒,但目的明确。TA的兴趣无所不包,喜欢发现不同领域的关联。TA的收藏夹琳琅满目,但决策时极其审慎,常常陷入“鬼打墙”的比较循环,最后全部放弃。
- 行为逻辑: 他们享受“研究的过程”和“拥有选择权”的状态,而非“拥有的结果”。多元探索(M)带来了大量待选项,但理性审慎(R)又让决策变得异常困难。
- 营销启示: 短期转化难,但一旦认可忠诚度极高。需提供大量真实测评、对比数据,帮助TA降低决策风险,如提供详尽的“选购指南”。
4. 冷冽炼金师(HAFR):垂直领域的“质检员”
- 画像: 飞船是一位崇尚精致育儿的妈妈。她审慎下单,相比算法推荐,更相信自己筛选出的信息源。她会花大量时间搜索测评,验证产品优劣。
- 行为逻辑: 在垂直领域(F)内,用深度分析(A)和理性审慎(R)建立了一套“金标准”。所有决策必须符合这套标准,追求可量化的可靠性。
- 营销启示: 他们是品牌溢价的来源。沟通需极度理性,强调参数、认证、长期价值。他们是“成分党”核心,专业测评和专家背书最有效。
四、 平台人格地图:因地制宜,才能精准触达
不同的社交平台,因为其功能属性和内容生态的差异,也孕育了不同的“人格土壤”。
- 抖音:像一座娱乐百货生活城,HPMD(热点永动机)等沉浸冲动型人格占比高,用户在这里追求瞬时刺激和氛围转化。
- 小红书:是一个精致生活空间站,用户心智整体更偏向理性审慎(R),更像一个生活决策工具,用户信任真实体验和深度攻略。
- B站:是共创共融的数字游乐园,深度分析(A)和多元探索(M)型用户集中,满足用户“求知”和“圈层归属”感。
- 微博:作为公域信息中心广场,用户更为成熟稳定,低频浏览(L)和理性审慎(R)特征明显,使用目的性强,多为信息获取和舆论参与。
这意味着,品牌在不同平台上的沟通策略必须“因地制宜”。在抖音,你可以用爆款内容和直播间氛围打动力HPMD;在小红书,则需要用真实的体验和深度干货说服LAFR。
五、 营销实战:将人格标签转化为增长指令
TKTI的价值在于,它能将模糊的人群标签,翻译成清晰的沟通指令,实现三层穿透:
- 动机穿透:听懂潜台词
- 当用户说“我考虑一下”,L/R型人格的潜台词是“证据不足,我需要更多测评”;而H/D型人格的潜台词可能是“氛围不到,给我一个立刻下单的理由”。
- 触点穿透:找对关键人
- F/A型人格信任垂直专家,信服于专业深度;M/P型人格则追随偶像系KOL,信服于人格魅力。投其所好,选择TA天然信任的博主类型。
- 话语穿透:说出贴心话
- 对HAFR(冷冽炼金师),要讲“参数、认证、长期回报率”;
- 对LPFR(云端手艺人),要讲“设计、工艺、审美共鸣”;
- 对HPMD(热点永动机),直接给“限时秒杀、KOL同款”的行动指令。
案例模拟:高端面霜如何打动“理性派”?
- 问题: 高客单价决策链长,传统营销无法打动核心客群。
- 锁定人格: LAMR(完美审判官)和HAFR(冷冽炼金师)。
- 策略: 放弃感性煽情,聚焦成分解析、权威机构认证、科学数据对比,通过专业科普类KOL进行深度沟通,提供专家级客服答疑,彻底打消其理性疑虑。
结语:从“流量运营”到“心流运营”
TKTI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在社交媒体这座庞大的“数字城市”里,用户不再是千人一面的模糊符号,而是穿梭在不同场景中的“多面体”。未来的品牌增长,不再依赖于广撒网式的流量捕猎,而在于基于深度人格洞察的“心流运营”。 这份报告,就像一本详尽的“社媒用户行为说明书”。它不仅能帮助品牌和创作者更懂用户,也能帮助我们每一个人,看清自己在数字世界中的另一副面孔,从而更聪明地消费,更高效地获取信息,更舒适地进行社交。 你,是16型人格中的哪一个?欢迎对号入座。
版权声明: 本文核心观点与数据均源自克劳锐指数研究院发布的《TKTI社媒用户人格系列报告》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