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已成为中国电动车的核心竞争力,正从高端配置向全民普及快速演进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重大变革,智能化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快速演变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格局。在中国市场,智能电动车的发展尤为迅猛,2024年7月起新能源月度销量渗透率基本维持在50%以上,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消费者的主流选择。
汽车之家研究院基于对行业观察、车型库数据以及用户需求的跟踪,发现2024-2025年间中国乘用车市场智能化发展呈现五大趋势:智驾平权全面启动、AI大模型集体“上车”、智能座舱多元体验升级、新兴配置塑造竞争优势、RoboTaxi商业化进程加速。
一、智驾平权:从技术标榜到全民时代
2025年初,在比亚迪、长安、吉利等车企的共同推动下,“智驾平权”浩荡而来,推动了高阶智驾向低价位市场渗透。比亚迪将高速路段辅助驾驶功能下探至10万内入门市场,彻底改变了行业竞争格局。
市场渗透率大幅提升。在售新能源车中,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的市场渗透率已达到65%,相比2024年提升将近10个百分点,增幅显著。分价位段来看,20万以下中低价位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10万以下车型渗透率从无到有,10-20万车型由2024年的57%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73%。

硬件配置的分水岭。智能辅助驾驶的升级对车载摄像头的需求量也会更高,20万以上车型多配备11/12个摄像头。中低端车型受成本制约,多采用视觉技术路线,对前方感知摄像头更加依赖,10-20万中低价位车型也从单目向双目/三目转变。
用户认知与付费意愿的变化。超过六成用户认为高速路段辅助驾驶应是“主流车型的基础配置”,20万以下用户中也有57%的用户认为应该是基础配置。大多数用户认为,如果没有高阶智驾可能会放弃购买,但对其选配付费的意愿较低。
二、AI大模型重塑智能座舱体验
2025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与智能汽车深度融合,赋能智能座舱发展。超过20家车企在短短一个月内密集宣布接入以DeepSeek为核心的各类AI大模型,创下中国汽车智能化历程中技术升级节奏最快的纪录。
优先布局中高端市场。DeepSeek优先接入到30万元以上中高端车型,而即将上线DeepSeek的车型多集中在30万元以下,表明这一功能之后将快速向下渗透至中低端车型中。如果将已接入DeepSeek应用和即将接入这一功能的车型全部计算在内,DeepSeek应用的渗透率将突破20%。
品牌认知度差异明显。品牌市场地位越高,其用户对AI大模型的认知度也越高。比亚迪、吉利、理想在接入AI大模型方面的公众认知度最高,这些高认知度用户的年龄层和购车预算,与品牌的市场定位高度契合。
用户体验与期望。超一半用户未体验过AI大模型接入智能化功能,仍处早期普及阶段。体验过AI模型的智能化功能用户中有2/3用户对智能化功能满意。用户最期待主动式安全提醒功能,包括疲劳驾驶、车外监测提醒等,对聊天对话、商业服务推荐等非车辆使用功能的AI应用需求较低。
三、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与舒享体验升级
多模态交互和舒享体验的提升是智能座舱体验升级的主要方向。除了触控外,能实现2种以上交互方式的渗透率已超过1/4,但各种交互方式间的发展“良莠不齐”。
语音交互持续深耕。在语音识别标配化的背景下,语音交互下的其他细分功能仍在不断演进。语音识别可以实现的车控功能更加丰富,语音识别6个以上车控功能的比例快速增长。能够进行语音唤醒识别的区域从驾驶位的单一区域逐步扩展到前排双区域、二排四区/五区域。
交互方式表现分化。面部识别具备明显的高端化特质,20万以上渗透率大幅领先中低端市场,并且在40-50万率先突破50%、实现主流化。而手势控制功能虽然也在中高端市场渗透率领先,但受制于技术难度、硬件依赖程度,在2025年出现增长停滞、甚至下滑。
舒享配置的视觉化倾向。“冰箱彩电大沙发”这类舒享型配置中,视觉化享受先行,各类屏幕渗透率明显高于冰箱、座椅等其他配置。12.3英寸以上中控屏的渗透率在10万以上价位段实现主流化,副驾娱乐屏、后排多媒体屏、车载冰箱的高端化装备趋势明显。
四、新兴配置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智能化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众多新兴配置/功能涌现。由于这些功能搭载车型有限、渗透率不高,很多车企将其作为“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或者作为高端化的溢价体现。
用户期望型配置优先。根据KANO模型分析,超充技术、高速路段辅助驾驶等功能为用户期望型配置,若搭载可显著提升满意度,若不搭载则可能导致满意度下降。建议将其纳入主流配置方案,以满足用户基本期待。
智能底盘成为必争之地。截至2025年9月,理想、华为、比亚迪、奇瑞、吉利、小米、长城等18家主流车企陆续推出全新智能底盘架构并实现装车,覆盖从15万元至百万元价格区间。中高端车型可变悬架主流化,魔毯智能悬架渗透率提升。

高压快充技术快速普及。800V及以上高压平台渗透率虽逐年提升,但目前仍不足10%。分价位来看,50万以上及20-30万区间800V及以上高压平台渗透率快速提升,这两个价位段渗透率已超过20%,成为高压平台最卷价位。能够实现快充功能的车型中,快充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渗透率已达到66%。
五、RoboTaxi商业化加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以来,RoboTaxi商业化落地加速。2019年全国共计颁发109张自动驾驶牌照,到2024年8月,已增加至1.6万张测试牌照。2025年RoboTaxi商业化落地仍在加速,平台扩大运营范围、扩充车队规模成为RoboTaxi企业的重要任务。
对出行市场的潜在影响。RoboTaxi的便利性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出行意愿,82%用户出行意愿会增强。近一半用户会考虑放弃公共交通转而乘坐RoboTaxi出行,超1成用户可能会经常乘坐RoboTaxi。高盛预测,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激增至2030年的117亿美元。
对私家车市场的冲击有限但需警惕。近8成用户不会放弃私家车,主要原因是认为私家车使用更灵活、属于私人空间。超过70%的用户表示不愿意将自己的私家车用于共享拉客,其主要顾虑在于对私人空间的保护需求。
车企应对策略。即使作为防守型策略,主机厂也应考虑提前布局RoboTaxi与私家车的“双线并举”产品规划,构建运营一体化的组织能力。RoboTaxi作为高效的共享出行工具,将与满足个性化、全时需求的私家车互补共存,共同构建未来的智能出行生态。
六、实测数据揭示智能化真实水平
汽车之家AH-IT智能评测体系对20款热门品牌智能旗舰新车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当前智能电动车的发展仍存在明显差距。
辅助驾驶安全性是短板。20台车辅助驾驶平均评级水平能达到A-与A之间,仅15%的被测车型拿到了A+的成绩。安全性的平均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维度,仅达到了B级的水平。85%的被测车型都造成过危险介入或做出过危险行为。
15万级辅助驾驶比肩豪华车。售价最低的小鹏MONA M03,辅助驾驶评级达到了A级水平,比肩豪华车。不同的软件来源中,华为乾崑崑智驾表现最佳,其他类别的测试车表现也不错。
软件能力决定上限。使用华为乾坤智驾的四款车型表现非常稳定,辅助驾驶评级均达到了A级及以上水平。使用Momenta的智己L6虽然芯片总算力仅254TOPS,但因为软件更新到最新版,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同方案车型。
智能座舱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智能座舱主要是针对语音指令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共8款车型在语音表现环节获得A级评价。评级B的车型在基础指令执行存在小瑕疵,诸如影音娱乐复杂指令无法完整执行。座舱智能对海外品牌车型而言依旧是短板,平均评级水平远低于中国品牌。
结论与建议
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正处在智能化全面普及的关键节点。智驾平权使用户对高阶智驾的付费意愿降低,仅城市路段辅助驾驶在高端用户中仍保留一定的变现可能。L3级认证和试点推进可能为智驾商业变现带来新的可能性。
产品策略上,硬核技术和软性座舱体验成为打造高端差异化的新抓手。智能空气悬架、15分钟以内的高压快充以及座舱多模态交互等配置值得重点关注。
技术路线上,用户对纯视觉路线认可度低,超过70%的用户更加认可多传感器融合的智驾方案。厂商在智驾传播中需重视用户教育,提高技术路线的接受度。
服务体验上,“全民智驾”后,需重视试驾服务体验焕新。用户希望在购车试驾环节进行充分体验,尤其是在日常驾乘场景中的应用,同时希望提供专业的功能演示与教学。
未来布局上,车企应密切关注RoboTaxi对行业和用户行为带来的影响,提前布局“双线并举”的产品规划,构建运营一体化的组织能力,应对未来智能出行生态的变革。
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正从技术驱动向用户需求驱动转变,从单一产品竞争向生态体系竞争升级。只有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和用户需求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2025年,商派OMS系统“一件代发、BC一体化、全域一盘货”等解决方案,助力中大型品牌企业降本增效
- 智驾平权与AI革命:2025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深度变革与未来机遇
- 阿里CEO吴泳铭定义AI的未来是超级人工智能(ASI):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和计算机|商派整理
- 阿里巴巴吴泳铭云栖大会演讲总结:AGI只是起点,ASI(超级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商派
- 2025年“Sam’s CLUB山姆会员店”商业模式深度解析与竞争力研究
- “商派”全渠道OMS订单管理系统:品牌跨境出海,拓展全球业务的“数智化枢纽”
- 咖啡茶饮共生格局下的颠覆式增长新机遇:2025中国市场深度洞察 |商派ShopeX
- 2025中国商业地产行业人才发展全景分析与未来趋势洞察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