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特朗普的对华政策阴影尚未散去,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寒意仍在蔓延,中国快消市场却呈现出一幅耐人寻味的图景:一边是化妆品类销售额同比下滑 1.1%,另一边是无抗鸡蛋销量暴涨 143.5%;大型卖场在关店潮中收缩 8% 的面积,社区便利店却以 18% 的开店率逆势扩张。尼尔森 IQ 最新发布的《2025 中国快消市场发展趋势报告》,如同一场及时雨,为我们揭开了这个充满矛盾与机遇的市场真相。
作为深耕消费领域的观察者,今天我们将透过数据表象,从需求变迁、品类革新、渠道革命三个维度,解码快消品牌在震荡期的生存法则。当价格敏感成为常态,当健康需求全面升级,当渠道边界被彻底打破,谁能读懂消费者的 “新算盘”,谁就能在这场重构中抢占先机。
需求侧变革:从 “冲动消费” 到 “理性升级”
中国消费品需求的十年震荡曲线,清晰地勾勒出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24 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两位数逐步回落,2024 年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仅为 3.2%,较 2015 年下降近 7 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快消品市场体量依然保持平缓扩张,销售指数从 2019 年的 100 稳步攀升至 2024 年的 104,展现出惊人的行业韧性。
价格敏感时代的 “质价比” 博弈
报告中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引人深思:64% 的超市消费者、72% 的网购用户表示会优先考虑价格因素,但同时有 66% 的中国消费者愿意为 “物超所值的创新产品” 买单,这一比例高出亚太地区平均水平 6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下的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 “去泡沫化” 运动 —— 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盲目买单,但也绝不吝啬为真实价值付费。
折扣店的崛起成为这一趋势的最佳注脚。数据显示,18% 的中国消费者为了省钱而更频繁光顾折扣店、超值店,使其成为仅次于大卖场超市的第二大常购渠道。但深入分析可见,这种 “低价偏好” 并非简单的消费降级,而是消费者议价能力提升的表现。他们像精明的投资者一样,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筛选出那些 “价格合理 + 价值明确” 的选项,倒逼品牌重新定义成本与价值的关系。
健康需求的 “全龄段渗透”
健康,这个曾经被视为中老年专属的消费关键词,如今已成为覆盖全年龄段的核心诉求。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数据:90% 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会为了健康增加营养补充剂的摄入,这一比例较其他亚太市场高出 10 个百分点。从儿童奶粉中的 CBP 成分,到中老年奶粉添加的益生菌,健康需求正在沿着年龄轴全面渗透。
细分品类的增长数据更具说服力:叶黄素 / 蓝莓素保健品销售额暴增 239.3%,益生菌软糖增长 36.6%,0 添加酱油上涨 22.5%,无抗鸡蛋更是创下 143.5% 的惊人增幅。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者健康认知的迭代 —— 从 “治疗疾病” 转向 “预防保健”,从 “单一营养” 转向 “系统调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加有益、减有害” 的产品哲学正在成为新的市场准入标准,例如富硒食品增长 7%,低 / 脱脂产品占比是普通产品的 2 倍以上,高钙产品占比更是达到 3 倍。
情绪价值的 “溢价空间”
在理性消费的大背景下,情感需求反而成为新的溢价点。报告中,威士忌在全国现代渠道销售额增长 23.6%,洋酒整体增长 44.9%,甜辣味肉类零食在便利店渠道增长 12.8%,珍宝珠酸条软糖在现代渠道更是飙升 80.2%。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消费者开始为 “愉悦感” 买单。
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本质上是对 “生活仪式感” 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杯威士忌、一包特色零食,都可能成为缓解压力的 “情绪出口”。品牌如果能精准捕捉这些细微的情感需求,就能在同质化竞争中开辟出差异化赛道。珍宝珠的成功案例尤其值得借鉴,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酸味)创造独特体验,使其在零食红海市场中脱颖而出。
品类革新:在 “确定性” 中寻找 “增量空间”
快消品各细分品类的表现,如同市场的 “晴雨表”,既反映着当下的消费趋势,也预示着未来的增长机会。尼尔森 IQ 的数据显示,不同品类的增速分化明显:粮油食品类保持 9.9% 的稳健增长,而金银珠宝类则下滑 3.1%;乳制品在电商渠道增长乏力,但在社区店却持续走俏。这种分化背后,是品类价值的重新排序。
刚需品类的 “升级式增长”
主食、乳制品、家庭护理等刚需品类,在整体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展现出惊人的抗跌性。数据显示,主食类全渠道销售额增长 3.3%,家庭护理产品(洗衣液、厨卫清洁等)在亚太市场的消费者支出意愿达到 24%,仅次于健康及保健品。但这种增长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产品升级实现的 “价值增长”。
以乳制品为例,普通液体奶市场增速平稳,但添加 A2 蛋白的液体奶销售额增长 12.6%,儿童少年奶粉中 “长高” 概念产品占新品近四成,中老年奶粉通过添加益生菌实现 3 倍增长。这种 “精准营养” 的趋势,将传统刚需品类从 “满足基本需求” 推向 “解决特定问题”,在存量市场中开辟出增量空间。同样,家庭护理产品也在向 “功能细分” 方向发展,除螨、除菌、护色等功效型产品占比持续提升。
健康品类的 “爆发式增长”
健康及保健品成为当之无愧的 “增长引擎”,中国消费者未来 12 个月的支出意愿达到 41%,远超亚太地区的 32%。但这个赛道的机会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 “细分功能、精准触达” 的特点。叶黄素 / 蓝莓素保健品针对眼部健康,IgG 免疫球蛋白产品主打免疫力提升,核桃肽、磷脂酰丝氨酸(PS)则瞄准脑力健康,这种 “小而美” 的功能定位,正在取代过去的 “大而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隐形健康” 需求的崛起。无抗鸡蛋、0 添加酱油等产品的走红,反映出消费者对 “看不见的健康” 愈发重视。这些产品通过去除有害物质(抗生素、添加剂),重新定义了 “安全基线”,也因此获得了溢价能力。数据显示,0 添加酱油增长 22.5%,无抗鸡蛋更是实现 143.5% 的增长,这种 “减法思维” 或许比盲目添加更能打动当下的消费者。
场景品类的 “场景化创新”
零食、饮料等品类则通过场景创新焕发新生。甜辣味肉类零食在便利店的增长,反映出 “即时享乐” 场景的需求;珍宝珠酸条软糖在现代渠道的爆发,则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 “猎奇心理”。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场景化创新比产品本身更能创造差异化。
冷冻食品的增长也值得关注,13% 的中国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这一比例在亚太市场达到 18%。背后的原因在于,冷冻食品通过 “半成品化” 解决了现代家庭 “想做饭但没时间” 的痛点,将 “便捷性” 与 “新鲜度” 完美结合。从即食面到急冻点心,品类创新正在围绕 “生活方式” 展开,谁能深度融入消费者的日常场景,谁就能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
渠道革命:在 “分散化” 中构建 “新生态”
快消品行业的渠道变革,可能是过去十年中最深刻的产业重构。尼尔森 IQ 的数据显示,2024 年快消品线上渠道增速达到 8.0%,线下渠道为 1.3%,但细分渠道的表现却千差万别:内容电商(抖音、快手等)增长 7.4%,会员仓储店暴涨 25%,而综合电商(天猫、淘宝、京东等)则下滑 3.9%,化妆品店下滑 3.6%。这种剧烈的分化,标志着渠道战争已经进入 “精细化运营” 的新阶段。
大型业态的 “瘦身与突围”
大卖场的 “瘦身运动” 成为行业焦点。数据显示,2024 年大卖场面积平均缩减 8%,部分卖场甚至不再销售成衣和大家电,转而聚焦食品、生鲜等核心品类。这种调整并非被动收缩,而是主动聚焦 —— 胖东来等标杆企业通过 “调改”,将原有 “食品、生鲜、百货” 三大类调整为 “食用、生鲜、加工”,并将烘焙与加工熟食区前移至入口处,取消强制动线,显著提升了消费者体验。
调整的效果立竿见影:调改后的大卖场,生鲜品类销售额达到之前的 6.6 倍,快消品品类达到 2.5 倍,整体店铺生意增长 3 倍。更具深意的是,调改后更多本土新兴品牌进入增长贡献前列,酸奶 / 酸味奶、果汁、即食面等品类中,本土品牌的表现尤为突出。这说明,大型业态的转型不仅是空间重构,更是对消费主权的回归 —— 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那些更懂他们需求的品牌。
小型业态的 “渗透与深耕”
与大型卖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型业态正在以 “蚂蚁雄兵” 的姿态快速渗透。2024 年 9 月数据显示,便利店开店率达到 18%,食杂店中 40-69 平米的中型店铺增长 2.1%。这些店铺以 “家门口小店” 的定位,满足消费者即时购物、顺手消费的需求,单店产出甚至超过非社区店铺 1.03 倍。
小型业态的成功,源于对 “最后一公里” 的极致把控。在这些面积有限的空间里,货架资源成为最珍贵的资产 —— 对比大型业态 4402 个进店单品,小型业态仅 558 个,但前 26 个品牌贡献了整体生意的 50% 以上。这意味着,品牌要想进入小型业态,必须成为 “核心大单品”,用高周转证明自己的价值。在酒类、主食及调味品、个人护理等品类中,本土老品牌凭借稳定的品质和亲民的价格,占据了小型业态的优势地位。
全渠道的 “融合与共生”
渠道变革的终极方向,不是线上取代线下,也不是小型业态颠覆大型业态,而是 “共生共荣” 的生态构建。数据显示,O2O 渠道渗透率从 2019 年的 12% 提升至 2024 年的 31%(一线城市),大型卖场通过 O2O 触达即时消费群体,小型业态则借助线上社群扩大服务范围。内容电商的崛起更打破了 “人货场” 的边界,抖音、快手等平台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阵地。
会员仓储店 25% 的增速尤其值得关注,这种 “精选商品 + 会员制” 的模式,本质上是通过提升单客价值来应对渠道分散化。消费者在这里不仅能买到高性价比的大包装商品,更能获得一种 “品质生活” 的身份认同。这种模式的成功,证明渠道创新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是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
破局之道:快消品牌的 “四维重构”
透过尼尔森 IQ 的报告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快消市场的未来轮廓。在这个 “循势演进,重塑增长” 的关键时期,品牌需要从四个维度重构竞争力:
价值维度: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战”,用 “质价比” 打动理性消费者。无论是 0 添加酱油还是无抗鸡蛋,都证明消费者愿意为真实的健康价值付费。品牌需要做的,是将抽象的 “价值” 转化为可感知的 “利益”—— 比如用 “143.5% 的增长” 证明市场认可,用具体的营养成分数据建立信任。
产品维度:在 “健康” 与 “愉悦” 之间找到平衡点。儿童奶粉的 “长高” 功能、中老年奶粉的益生菌添加,满足了健康需求;威士忌的增长、珍宝珠的热销,则反映了情感需求。未来的成功产品,既要有 “硬实力”(功能),也要有 “软实力”(体验)。
渠道维度:根据品类特性选择 “精准渠道组合”。大型业态适合展示品牌形象,小型业态利于日常渗透,内容电商适合新品推广,O2O 满足即时需求。就像酸奶品类在调改后的大卖场爆发,也在社区便利店走俏,关键是让产品出现在消费者需要它的地方。
品牌维度:本土品牌需要抓住渠道变革的机遇。数据显示,在调改后的卖场和小型业态中,本土品牌的表现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它们更懂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反应更敏捷,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造”,本土快消品牌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站在 2025 年的门槛回望,中国快消市场的震荡与变革,本质上是一场 “消费民主化” 的进程 —— 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品牌提供的产品,而是主动定义自己的需求。在这场变革中,那些能读懂数据背后的人性,能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能在渠道迷宫中找到捷径的品牌,终将穿越周期,赢得未来。
正如尼尔森 IQ 报告所揭示的,市场的韧性永远来自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当我们看到无抗鸡蛋 143.5% 的增长时,看到珍宝珠 80.2% 的飙升时,看到社区便利店 18% 的开店率时,看到的不仅是数字,更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化的消费市场。对于品牌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 只要你足够懂消费者,增长就永远不会缺席。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酒店同款枕头被中产买走380万只!亚朵酒店:重新定义中高端住宿的生活方式品牌|商派
- 库迪咖啡的“顶流赌局”:明星代言背后的品牌跃迁与生死竞速
- 途明Tumi中国首家旗舰店落户上海商城,未来3年计划新开20家精品店,构建全域消费生态
- 商派DigiOS订单中心(OMS):品牌全渠道订单管理的“大脑”与“神经中枢” ——深度解析OMS@DigiOS产品价值、技术架构与场景落地
- 泡泡玛特2025半年营收破百亿,收入利润均超2024全年
- 欧莱雅、雅诗兰黛、LVMH、历峰集团等奢侈品与美妆巨头的隐秘制胜法则——从 “安静的 AI” 到品牌增长引擎
- 从珍宝珠到胖东来:解码 2025 中国快消市场的 “破局密码”
- 2025年3C数码行业五大趋势:场景化消费如何重塑市场格局?3C数码品牌如何做好微信私域?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