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调研行业每年耗费数十亿美元,却始终难以摆脱样本偏差的桎梏。直到一家实验室偶然发现,只需改变向AI提问的方式,就能让机器以前所未有的准确度模拟人类消费行为。
去年夏天,高露洁棕榄的产品团队面临一个经典难题:如何预测消费者对一款新概念牙膏的反应?传统市场调研需要招募数百名受访者,耗时数周,成本高达数万美元。
而这一次,他们尝试了一种全新方法——让AI扮演消费者。结果出人意料:AI不仅以90%的准确率预测了真实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还提供了比人类受访者更详细的反馈。
01 传统市场调研的困境与AI的突破
市场调研行业正处在十字路口。企业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用于了解消费者偏好,却始终受困于样本偏差、规模限制和高成本三大难题。传统调研方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一位市场研究顾问坦言:“我们常常在调研结束后才发现样本结构存在问题,但为时已晚。”
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PyMC Labs与高露洁棕榄的联合研究团队开启了一项探索性实验。他们测试了57个个人护理产品概念,收集了9300份真实消费者反馈作为基准,然后让大语言模型扮演消费者角色。最初的结果令人沮丧。
当研究人员直接问AI“你有多想买这个产品,请打1-5分”时,GPT-4o和Gemini像不想得罪人的老好人,几乎总是给出3分。而真实消费者的评分多集中在4分和5分,平均分高达4.0。这种“回归中值”的保守策略导致分布相似度只有0.26,对产品决策毫无帮助。研究团队几乎要放弃这个方向,直到一个巧妙的改变扭转了局面。
02 语义相似度评分:革命性方法的核心突破
研究团队的突破来自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洞察:不要让AI直接打分,而是让它自由表达。这就是语义相似度评分(SSR)方法的起源。
SSR方法分为三个关键步骤:
首先,让AI以消费者身份生成自然语言回应。例如,AI可能会说:“我可能会买。使用方便,能随身携带,价格也不错。”其次,通过嵌入向量计算这段话与五个预设参考语句的相似度,这些参考语句对应“非常不想买”到“非常想买”的五级评分。
最后,根据相似度计算每个分值的概率分布,生成一条“语义驱动”的李克特分布。这种方法承认了人类表达的模糊性——同一句话确实可能有不同理解。
例如,“我可能会考虑”可能对应60%的4分概率和40%的5分概率,而不是武断地归为某一类。结果令人震惊:分布相似度从0.26飙升到0.88,同时保持了90%的相关性(相对于人类重测可靠性)。这意味着AI不仅能够准确预测消费者是否会购买,还能模拟出与真实人群高度相似的评分分布 pattern。
03 人设细节与模拟真实性
给AI一个明确的身份是确保模拟真实性的关键。研究发现,没有人设的AI会变成没有原则的乐观主义者,给所有产品都打高分。当为AI添加了年龄、收入、地区等人口统计特征后,一些有趣的规律开始浮现:中年人(35-54岁)购买意愿最高,年轻人和老年人较低;收入越低,购买意愿越低(尤其是“预算紧张”的人设);高端产品线获得更高评价。
然而,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性别和地区的影响就没有被准确复制,正如一位评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口统计能描述,但不能预测。”这提醒我们,AI模拟的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在更广泛的应用中,微软等公司的专业人员通过程序向模型发送“产品对比”问题,生成模拟用户选择分布,再通过联合分析估算支付意愿(WTP)。这种方法对牙膏氟化物、笔记本电脑内存等已验证产品特征的偏好预测与真人高度一致。
04 超越数字:AI提供的丰富洞察
与传统调研相比,AI模拟消费者最显著的优势之一是其提供丰富定性反馈的能力。传统调研的开放题答案通常很简短,如“挺好的”“没什么特别的”,而AI的回答却充满细节和洞察。
例如,面对一款新产品,AI可能会给出这样的反馈:“易用性和安全承诺很吸引人,但我想了解更多关于效果和潜在副作用的信息”;或者“听起来有点装,而且我不太相信那些‘微生物组’的说法。我还是用我熟悉的产品吧”;甚至直接指出“对我的需求和预算来说太高端了”。这些详细反馈对产品改进的价值可能超过单纯的数字评分。
AI的反馈往往比人类受访者更为认真和详细,可能因为它不会像人类那样感到无聊或匆忙。在电商领域,GPT-4等大语言模型可以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序列,构建动态、立体的用户需求图谱。
例如,搜索“便携水杯”时,AI能联想和串联起用户消费场景:他可能是一位即将外出旅游的户外爱好者,需要保温性能强、防漏耐摔的杯子;也可能是一位注重环保的都市白领,更青睐可再生材料制成、设计简约的产品。
05 与传统机器学习的对比优势
研究团队还将其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了对比测试。他们使用LightGBM(一种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即使在一半数据上训练,传统ML的相关性也只有65%,远低于零样本LLM的88%。这一结果说明大语言模型真正理解了产品描述的含义,而不只是在拟合统计规律。
传统机器学习模型依赖人工特征工程,难以捕捉长序列行为中的语义关联与动态意图演变。而GPT-4凭借其强大的上下文理解与思维链推理能力,可通过结构化提示将用户行为序列转化为可推理的自然语言逻辑。在其他研究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在线购物者购买意向的准确率约为91%,但对实际购买行为的预测召回率仅为54%,存在大量漏判。而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方法在分布相似度和相关性上都表现更优。
06 应用场景与实施路径
AI模拟消费者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最合理的定位是增强而非替代人类洞察:快速筛选创意,从数百个想法中找出值得深入调研的;产品开发过程中频繁获取反馈进行迭代优化;为预算有限的小企业提供消费者洞察;快速测试不同地区的初步市场反应。
一项研究提出了三阶段应用框架:早期探索阶段,用大模型快速验证50+创意概念,筛选TOP10进入下一阶段;优先级排序阶段,通过虚拟消费者测试,锁定3-5个高潜力方向;最后的真人验证阶段,聚焦细分市场情感洞察与功能体验测试。
“大模型预筛选+真人深度验证”的模式,能让企业不仅能降低试错成本,更能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浪潮中抢占先机。随着AI技术在电商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从推算相关搜索语境、浏览记录乃至季节差异、使用方式,到生成虚拟试穿效果、提供价格筛选方案、预判售后需求等,人工智能正在贯通“需求响应—决策辅助—服务延伸”的购物全链条。
07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尽管前景广阔,但AI模拟消费者技术仍有明显局限性。
首先,个人护理产品之所以效果好,可能因为网络上有大量相关讨论。换成小众品类,效果可能大打折扣。文化差异是另一个挑战。目前的研究主要在美国市场测试。不同文化背景下,AI未必能准确把握细微的消费心理差异。动态市场因素如预算限制、营销活动、竞品动态等,静态模型也难以考虑周全。更重要的是,购买意图调研本身有个老毛病——人们说的和做的经常不一致。
AI可能会放大这个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包括多模态融合与垂直场景渗透。结合文本、图像、视频的多模态大模型可更全面模拟消费者偏好。例如,通过分析用户对产品渲染图的视觉停留时长,优化工业设计决策。
未来的电商平台可能不再有明确的搜索框。你只需与AI助手交谈:“我需要一款适合夏季户外活动的水杯”,AI便会理解你隐含的需求——轻便、保温、防漏,甚至推荐相匹配的其他户外装备。AI正悄然重塑市场研究行业,将“人找货”的疲惫转化为“货懂人”的精准。那些学会融合虚拟洞察与人类智慧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消费变革中抢占先机。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高露洁惊喜发现!让AI扮演虚拟消费者,能够以90%的准确率预测用户购买意向···
- 6年估值50亿美元,卡戴珊的Skims如何颠覆传统内衣市场?|ShopeX AI
- 2025年“天猫双11”运动户外/鞋服消费新趋势:功能与时尚并重,国货品牌强势崛起
- 什么是“商派一盘货”模式?—— 重塑品牌供应链的“数智化枢纽”
- 压货模式已死?未来3-5年,不懂“生态协同”的品牌商将会出局|商派AI知识库出品
- 一个电话引发的千亿生意:中国“家居售后”战场,正上演一场静悄悄的智能革命
- 1.99美元咖啡引爆纽约;瑞幸咖啡CEO表示欲重返美股上市,试图赢得华尔街的第二次信任
- 从山野到街头,揭秘冲锋衣的爆红密码!《2025中国运动户外冲锋衣消费趋势白皮书》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品牌云店新零售商城 品牌连锁O2O新零售商城系统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02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