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 “人到中年有三宝,钓鱼茅台始祖鸟” 的段子在县城酒局流传时,一个关于服饰消费的新时代已然到来。益普索最新发布的《2025 服饰品类白皮书》揭示了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2025 年 1-5 月,体育娱乐用品类消费同比激增 25.7%,而传统服装零售仅增长 3.3%。这种分化背后,是实用型、社交型、品质型等九大消费人群的崛起,是 Clean Fit 与泽西风的风格碰撞,更是一场从城市到县域的消费认知重构。
市场分化:体育热潮下的服饰业变局
服饰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年运动鞋服板块保持着两位数增长,而大众服饰、家纺等传统品类则表现乏力,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种差异在 2025 年进一步放大,1-5 月体育娱乐用品类以 25.7% 的增速领跑所有消费品,成为拉动服饰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从细分板块来看,运动鞋服的增长并非偶然。国盛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3Q3 至 2024Q3 期间,运动鞋服板块单季度收入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正数区间,而成衣制造、大众服饰等板块则多次出现负增长。这种分化背后,是消费者对服饰功能需求的升级 —— 当运动从专业场景走向日常生活,运动鞋服也随之完成了从 “专业装备” 到 “生活方式” 的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城市层级的消费表现呈现出有趣的反差。在高线城市,消费者更青睐百搭、经典的基础款,消费行为趋向理性务实;而低线城市消费者对 “潮流” 和 “大牌” 的热情高涨,成为品牌增长的新蓝海。这种差异在门店布局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4 年上半年,鸿星尔克新开门店中 56% 位于中低线城市;Lululemon 新增的 15 家门店中,有 11 家落子二三线城市,下沉市场已成为品牌必争之地。
人群图谱:九大消费类型的行为密码
益普索通过对 2026 名消费者的定量调研,勾勒出服饰消费的九大人群画像,每种类型都有着独特的购买动机和消费态度,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市场生态。
品质型消费者以 28% 的占比成为最大群体,他们愿意为高科技和天然面料支付溢价。数据显示,该群体中 75% 会因 “智能交互面料” 而买单,70% 重视 “棉麻、蚕丝等天然材质”。这类消费者多分布在一线和五线城市,年龄在 30-39 岁之间,以中高收入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士为主,他们将服饰视为生活品质的外在体现,对产品细节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潮流型消费者占比 13%,却贡献了社媒话题的主要热度。他们中 83% 表示 “愿意为潮流买单,不管是否实用”,79% 热衷于 IP 或艺术家联名款。这个群体以 16-29 岁的年轻人为核心,学生和技术人员占比最高,他们通过服饰表达身份认同,追逐 “泽西风”” 浅春系 ” 等新兴风格,社媒讨论热度同比分别增长 74650% 和 5342%,成为时尚潮流的风向标。
实用型消费者占比 17%,是理性消费的代表。他们偏爱基础款和大牌平替,追求 “一衣多穿” 的实用性,65% 认为 “服饰平价替代款不比大牌差”。这类人群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以 40-55 岁的男性为主,自由职业者和工人占比较高,他们将服饰视为功能性产品,对营销噱头免疫,只关注实际穿着价值。
品牌型消费者占比 12%,是忠诚度最高的群体。他们中 87% 愿意为大品牌支付更高价格,76% 热衷联名限定款。这个群体多为已婚无孩的中层管理者,分布在四五线城市,对品牌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将服饰作为社会身份的象征,始祖鸟在县城的流行正是抓住了这部分人群的 “隐形炫富” 心理。
此外,社交型(7%)、享受型(11%)、奖励型(5%)、佛系型(3%)和冲动型(2%)消费者构成了市场的补充部分。社交型消费者重视服饰与场景的匹配度,常因 “找不到适合场合的衣服” 而焦虑;享受型消费者追求品牌带来的愉悦体验,喜欢参加门店沙龙活动;奖励型消费者将购物视为自我犒赏,偏爱潮流款和联名款;佛系型消费者购物随缘,对品牌没有执念;冲动型消费者则容易被营销触发,因场合着装焦虑而下单。
这些人群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着交叉与转化。一个品质型消费者可能在购买运动装备时表现出潮流型特征,一个实用型消费者在重要场合也可能展现出品牌型倾向。这种复杂性要求品牌必须跳出单一的用户画像,构建更加立体的消费者认知体系。
风格革命:从主流到潜力的穿搭密码
服饰风格的演变从来不是孤立的审美现象,而是社会情绪与生活方式的外在投射。益普索的调研显示,简约 / Clean Fit、运动、职场三大风格占据主流地位,分别有 55%、42% 和 33% 的消费者将其作为日常穿着的首选,而浅春系、泽西风和航海系则成为增速最快的潜力风格,预示着未来的流行趋势。
简约 / Clean Fit 风格的流行折射出消费者对 “less is more” 的认同。这种风格以基础款为核心,强调线条剪裁的对称美观,剔除冗余设计,61% 的穿着场景是休闲居家,64% 是日常通勤,体现出 “百搭实用” 的核心诉求。实用型和品质型消费者是这一风格的主力群体,他们追求 “永不过时的基础版型” 和 “天然肌理面料”,将简约视为一种高级的穿搭哲学。
运动风格正在打破场景边界,从专业运动场走向日常生活。调研显示,运动风格的穿着场景中,82% 是运动场合,41% 是旅游度假,39% 是城市漫步,呈现出明显的跨场景融合趋势。FILA 的菁英商务系列和 Lululemon 的 “城市系列” 都是成功案例 —— 前者用莫兰迪色调的 POLO 衫适配职场场景,后者则强调 “从工作日到周末的所有时间” 都适用,满足了消费者对 “活力通勤” 的需求。
职场风格作为 “社会身份的象征”,85% 的穿着场景是日常通勤,67% 是商务洽谈,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场景属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职场人正在解构传统正装的 “刻板印象”,如伯希和推出的抗菌速干衬衫,将科技面料融入职场服饰,既保持专业感又提升舒适度,受到品牌型和社交型消费者的青睐。
潜力风格的爆发更具启示意义。泽西风以 oversize 宽松版型和撞色拼接为基调,社媒讨论热度同比增长 74650%,成为潮流型消费者的新宠;浅春系则以柔和浅色调与清新花卉元素为核心,吸引了大量冲动型消费者;航海系凭借经典蓝白条纹和海军领设计,展现出 “不过时的设计基底 + 创新元素” 的组合魅力。这些风格的共同特点是:既有辨识度高的核心元素,又能适应多元场景,为品牌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
风格与场景的绑定正在强化。数据显示,户外机能风在露营场景的占比高达 33%,学院风在看展场景占 17%,温柔知性风在情侣约会场景占 14%,反映出消费者 “场景化穿搭” 意识的觉醒。这种趋势要求品牌不仅要设计服装,更要提供 “场景解决方案”—— 如可隆的户外装备不仅考虑功能性,还通过 “路营实验室” 活动传递 “无痕户外” 的生活方式,实现从 “卖产品” 到 “卖理念” 的升级。
运动户外:功能与情感的双重驱动
运动户外品类的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功能需求与情感需求的双重满足。益普索的调研显示,跑步、户外运动和羽毛球是服饰消费的三大主力项目,分别有 48%、34% 和 24% 的消费者购买过相关服饰,而篮球和骑行则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品牌新的增长点。
功能需求的升级体现在对专业面料的追捧上。透气(51%)、抗菌抑菌(45%)、防晒 / 抗 UV(45%)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支付溢价的三大功能,其社媒话题热度同比增速分别为 30%、77% 和 32%。伯希和的抗菌速干防晒 T 恤、迪桑特的 SCHEMATECH FREEZE 冷感纱线外套,都是通过 “科技面料 + 场景适配” 获得市场认可的案例。这些功能不仅解决了运动中的实际痛点,更通过 “第三方检测报告” 等形式强化了专业感,成为品牌溢价的合理支撑。
情感需求的驱动力同样不可忽视。调研显示,83% 的运动服饰消费者是 “为了成为更专业的自己”,77% 是 “为了融入运动社交圈”。这种心理在跑步和网球等项目中尤为明显 —— 跑步爱好者会关注鞋子的 “推进力 / 滚动感”,网球玩家则重视 “稳定 / 支撑性”,这些专业术语的流行,反映出消费者通过服饰构建 “专业身份” 的渴望。可隆组织的露营、徒步活动,Lululemon 的社区瑜伽课程,都是通过社交场景强化情感连接,将品牌从 “装备供应商” 转化为 “生活方式倡导者”。
不同人群的运动偏好呈现出鲜明差异。实用型消费者偏爱跑步和户外运动,注重 “环保再生材料” 和 “抗皱” 功能;品质型消费者青睐网球和瑜伽,重视 “凉感 / 冰丝” 和 “天然材料”;潮流型消费者则热衷于骑行和街头运动,追求 “贴身无束缚感” 和 “智能温控” 等创新功能。这些差异为品牌的精准营销提供了依据 —— 如针对品质型消费者的网球装备应突出面料科技,而针对潮流型消费者的骑行服则需强调设计感。
渠道变革:从线上种草到线下体验的融合
服饰消费的渠道正在经历从 “单一触点” 到 “全域融合” 的变革。益普索的调研揭示了一个清晰的链路:素人穿搭分享触发兴趣,电商详情页和官方直播促进决策,线下门店提供体验和服务,最终形成消费闭环。这种变革要求品牌重新思考线上线下的定位与协同。
线上种草的权力正在转移。数据显示,高线城市消费者对明星 / KOL 的依赖度下降,而素人用户的日常穿搭评价 / OOTD 分享在可信度评分中达到 34%,超过了 KOL 的产品测评(23%)。这种 “去中心化” 趋势在一三线城市尤为明显,反映出消费者更相信 “真实用户” 的体验而非 “专业推广”。品牌需要调整策略,从 “请人种草” 转向 “与人共创”,如 Lululemon 鼓励用户晒出 “CITEE LOOK”,通过真实场景的穿搭展示强化产品吸引力。
线下体验的价值被重新定义。在低线城市,30% 的消费者期待 “衣物养护服务”,25% 希望有 “免费专业改衫”,21% 重视 “专属 1v1 顾问”,这些 “实效服务” 成为品牌差异化的关键。同时,主题化门店(26% 吸引力)、社群活动(21%)、沙龙课程(16%)等 “社交型体验” 在下沉市场更易撬动消费。始祖鸟在二三线城市的门店不仅销售产品,更通过 “户外文化展” 等形式构建社群,鸿星尔克则通过 “地毯式开店” 确保服务触达,这些做法都印证了线下渠道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卖货,更是建立信任。
品牌下沉需要 “因地制宜” 的策略。海澜之家与阿迪达斯合作的 FCC 项目颇具启示 —— 通过推出高性价比的特供产品线,结合品牌影响力,迅速打开低线市场,2024 年已开设 400 余家门店。这种 “不照搬高线模式” 的做法,既保持了品牌调性,又适应了下沉市场的消费能力。Lululemon 在南通、泉州等城市的首店则注重 “社区融入”,通过瑜伽课程等活动培养用户习惯,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未来图景:服饰业的三大增长引擎
基于对市场、人群、风格和渠道的全面分析,益普索白皮书指出了服饰业未来的三大增长方向,这些趋势正在重塑行业的竞争格局。
产品创新的核心是 “经典 + 创新” 的双引擎驱动。数据显示,高增长风格都遵循 “不过时的设计基底 + 创新元素” 的公式 —— 如航海系的经典条纹 + 现代剪裁,山系风的实用功能 + 时尚设计。品牌需要建立自己的 “元素数据库”,在保持核心辨识度的同时,不断注入新鲜元素。科技面料的应用则要超越 “参数堆砌”,转向 “体验感知”,如迪桑特强调 “接触凉感” 而非单纯的 “防晒指数”,让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价值。
渠道革新的关键是 “城市分级运营”。高线城市应聚焦 “理性消费”,通过素人种草和深度产品解析建立信任;低线城市则需抓住 “潮流向往”,通过明星同款和场景体验激发热情。海澜之家的京东奥莱模式和斯搏兹项目提供了两种思路:前者以 “品牌 + 折扣” 为核心,适合折扣零售;后者通过特供产品线,精准匹配下沉市场需求。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强化线下服务的差异化,从购前咨询到购后养护,构建完整的服务价值链。
营销变革的方向是 “用户共创”。随着消费者从 “审美接受者” 转变为 “定义者”,品牌需要建立更平等的对话机制。Lululemon 的社区瑜伽课程、可隆的 “路营实验室”,都是通过用户参与创造内容的成功案例。线上则应弱化 KOL 的中心化传播,转而扶持素人创作者,如鼓励用户分享真实穿搭场景,从中挖掘新的潮流机会。这种 “自下而上” 的营销模式,既能降低传播成本,又能增强品牌的亲和力。
从始祖鸟的 “县城突围” 到 Lululemon 的 “社区渗透”,从 Clean Fit 的 “极简哲学” 到泽西风的 “街头美学”,2025 年的服饰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重构 —— 不再是单向的 “灌输”,而是双向的 “对话”;不再是单纯的 “卖产品”,而是共同 “造生活”。对于品牌而言,抓住九大人群的消费密码,顺应三大增长革命的趋势,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正如益普索在报告中所强调的,服饰消费的终极战场不在货架,而在消费者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世界。那些能将功能价值、情感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的品牌,终将成为时代的赢家。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京东收购香港佳宝,拿下90多家连锁超市!以供应链赋能开启中国香港零售新篇章
- 活力银发经济崛起:3.29亿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活革命——数字阅读、移动购物、金融理财
- NIKE耐克供应链“大洗牌”:国内份额快成个位数,印尼印度崛起,越南反超!
- 从始祖鸟下沉到 Lululemon 破圈:2025 服饰业的九大消费密码与三大增长革命|商派
- 从代工厂到年销3000万:Parthea如何在小众女装赛道实现逆袭?|商派
- 高端运动品牌“On昂跑”亚太市场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01.3%,上季度带动全球增幅32%!|商派客户资讯
- 零库存运营的“POD模式”:服装业“印钞机”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未来挑战
- 《2025年AI玩具与AI宠物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商派整理发布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