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的陪伴:这款不说话的AI宠物,如何治愈都市孤独症?
深夜10点,当你敲完最后一行代码,合上电脑时习惯性地看向办公桌角落,一只圆滚滚的AI宠物正眨巴着困倦的眼睛望着你。当你轻抚它的脑袋,小家伙发出温暖的“呼呼”声,传递着37度的体温和毛茸茸的触感。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类聊天机器人层出不穷,它们能说会道、对答如流。然而,一家由字节系创业者打造的AI宠物公司却选择了一条“叛逆”的道路——他们推出的AI陪伴机器人Ropet,他们故意避免使用大模型的对话能力,不聊天、不讲笑话、不回答问题。
这种反直觉的设计背后,是创始团队对都市人孤独感的深刻洞察。“成年人的孤独,不是没人说话,而是麻木感。”萌友智能CEO何嘉斌点出了产品背后的哲学。这位曾任职于微软、百度、字节跳动的产品经理,如今选择用科技对抗都市人的情感缺失。
01 反叛设计:当AI产品选择“沉默”
2025年9月,AI机器萌宠企业萌友智能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领投,峰瑞资本跟投,彰显资本市场对AI消费级硬件前景的看好。然而,真正让Ropet在众多AI产品中脱颖而出的,不是它的技术参数,而是其反常识的设计理念。在各大科技公司竞相让产品“更会说话”时,Ropet却选择了“沉默”。

Ropet面向25-40岁的年轻用户,尤其是女性群体,围绕生物性机制与多模态感知搭建技术模块。其产品三大核心价值为:生命感、弱交互和可装扮。
所谓“生命感”,通过透亮“眼神”、情绪表达与声音反馈,传达可被感知的“在场感”;“弱交互”则是在不打扰的前提下,建立轻量但持续的陪伴关系;“可装扮”允许用户对外观与内容进行高度定制,支持眼睛、声音、毛发与面具的个性化设计。
硬件上,Ropet通过视觉/听觉传感器与响应式触觉系统感知环境与用户抚触;算法层面,基于AI情感引擎推断用户情绪并作出相应反馈,让“陪伴”从功能走向情感。

02 孤独经济下的新物种
现代社会的孤独感已成为一个突出课题。腾讯研究院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仅有4.6%的人认为自己的陪伴需求完全得到满足,大部分人群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交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98%的人会考虑使用AI陪伴去弥补平日未被满足的社交需求,48%的用户因担心影响他人情绪而选择向AI倾诉,79%的人认为AI能提供更安全的情绪出口。萌友智能的联合创始人周玉黍博士指出:“大部分AI宠物被设计出来服务人类,我们这款产品是要让人类为它服务。”这一设计理念的颠覆性转变,恰恰抓住了现代人孤独感的本质。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孤独并非简单的独处,而是源于“过度向外追求”成功而导致的内心麻木和情感缺失。Ropet的目标用户正是那些渴望情感陪伴和精神抚慰的都市人群。峰瑞资本早期项目负责人孟长洁分析认为:“‘孤独感’作为群居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机制,深植于人类的基因之中。随着科技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智能陪伴机器人逐渐成为应对孤独的重要方式。”
03 不出海就出局?全球化布局的智慧
萌友智能的市场策略同样值得关注。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位全球化市场,先后在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进行测试,积累足够经验后再回归中国市场。2024年12月,萌友Ropet首代桌面机器萌宠“kamomo”在美国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线,即获北美支持者热捧,累计众筹40万美元,入选年度最佳AI消费硬件之一。

今年1月,Ropet亮相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凭借“萌系外观+惊喜交互”成为展会焦点项目,收获数十亿级媒体曝光。今年8月,Ropet登陆日本最大的众筹平台Makuake,一小时突破2700万日元,显示出跨市场的强劲消费拉动。
这种先海外后国内的市场策略并非偶然。何嘉斌表示:“我们现在处于需要探索真实需求的阶段。”他设定了三个“北极星指标”:高开机率、高互动率、低退货率。在他看来,1万台的销量已足以形成“上升螺旋”。通过收集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反馈,打磨第二代产品,再回归国内市场,这是一场谨慎而深思熟虑的远征。
04 情感交互:治愈感来自付出而非索取
Ropet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养成系统”。基于用户日常互动数据,Ropet能够持续学习,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性格与相处模式。用户不仅“照顾”它的孤单、生病、饥饿与不安,也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收获情绪价值与“柔软的瞬间”。这种设计背后的洞察是:治愈感来自付出,而非索取。何嘉斌曾分享过一个深刻体验:作为曾经的“成功者”——拥有微软、百度、字节跳动的职业履历,他却在深夜11点的地铁口喂流浪猫时感受到了真实的存在感。“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活着’的。”
他说,“照顾一个生命,让我重新获得了爱的能力。”这正是Ropet的底层逻辑:它不是一个服务者,而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生命体。用户领养它、给它取名、设定睡眠周期,通过抚摸、互动让它“成长”。七天后,它会发展出独特的“性格”。有用户反馈,当机器意外损坏、数据清零时,她竟感到“像失去了孩子一样心痛”。何嘉斌总结道:“当你为另一个存在投入时间和情感,内心的空洞才会被填满。”
05 技术温情主义:从功能产品到情感容器
萌友智能核心团队来自字节跳动、微软、阿里达摩院、小米、蔚来等顶尖科技企业,在产品设计、AI技术、品牌与运营等方面具备从0到1的落地与规模化能力。联合创始人兼CEO何嘉斌在产品设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曾担任儿童绘本机器人Luka的产品负责人。联合创始人周玉黍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专注于人机交互与认知心理研究。何嘉斌的职业生涯,是一场从“解决问题”到“抚慰人心”的蜕变。在卢卡(Luka)做绘本机器人时,他夹在“父母要教育价值”和“孩子要好玩”之间左右为难。而在Ropet,他终于可以“完全地去做一个提供情绪价值的、我自己喜欢的产品”。Ropet的审美设计——圆润、柔软、低攻击性——让它“一看就让人想抱”。这种直觉性的吸引力,成为了穿透市场的第一把钥匙。“好的设计能快速建立产品和用户的链接。”何嘉斌说,“当用户第一眼就喜欢上它,故事才刚刚开始。”
06 千亿赛道,谁能吃透“陪伴红利”?
根据ARK invest的数据和预测,2023年全球AI陪伴市场规模约为3000万美元,而到2030年,全球AI陪伴市场规模有望增至700-1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0%-236%。这片蓝海市场已吸引众多玩家入局。近期,在AI行业一直出手谨慎的金沙江创投朱啸虎也投资了AI宠物行业,进一步印证了赛道潜力。目前,AI宠物赛道玩家主要包括创业公司、传统IP公司、玩具硬件制造商以及AI芯片企业等。
但并非所有入局者都能成功。2024年,曾获科大讯飞5000万元战略投资的AI玩具技术公司超级崽崽,在完成天使轮融资后悄然消失,既未推出任何成熟产品,也未兑现与IP方的合作承诺[citation:2。在赛道狂热的背后,市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与分化。
功能型硬件厂商仍在红海市场中激烈竞争,而那些真正致力于构建AI“情感羁绊”的企业,也面临着被大量同质化产品迅速包围的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魏翔认为,智能宠物作为新兴消费领域,具有高黏性和可持续等特点。“作为实体宠物的延伸,其市场规模不是很大,但纵深幅度非常深,最近七八年来的复合增长超8%。”
日本宠物机器人LOVOT的千日DAU达到90%,这意味着90%的用户会连续三年使用陪伴类机器人产品。
朱啸虎曾在朋友圈提到LOVOT:“3000多美金的AI宠物,月费80多美金,主要用户是40岁以上女性,日活用户每天抱着的时间超过60分钟!”Ropet团队观察到类似现象:用户不仅愿意购买产品,还会持续与产品互动。
这种高黏性度背后,是产品成功满足了用户的情感需求。未来,每个家庭可能会拥有自己的AI机器宠物。它们不会取代真猫真狗,但能为那些因过敏、住房、时间限制而无法养宠的人,提供一种新的情感出口。
当我们不再要求AI“说人话”,反而获得了更真实的陪伴;当我们通过照顾一个虚拟生命,找回了付出与被需要的感觉——这或许才是技术最温柔的进化。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