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贸易变局下的海外仓价值重构
当前世界贸易格局正经历新一轮震荡重构,”去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背景下,海外仓作为跨境电商”本地化履约”的核心节点,正从供应链的”辅助性角色”跃升为重构全球贸易效率的”战略要地”。2024年海外仓行业触底反弹的关键节点,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向”规范高效”的转型,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
海外仓本质上是在海外的仓储设施,作为国际贸易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在跨境贸易尤其是跨境电商中发挥着商品存储、分拣包装及终端配送等重要功能。基于运营主体不同,海外仓可分为三类:由专业物流服务商主导的第三方海外仓(三方仓);由电商平台官方主导的平台型海外仓(平台仓);以及大型出口企业自主建设的企业自营海外仓(自建仓)。这三类仓库并非相互替代,而是形成”相互耦合、相互支撑、相互转换、动态变化”的复杂竞合关系。
行业发展历程与周期性特征
海外仓行业经历了三个显著发展阶段:雏形渐显期(2002年前)、快速发展期(2010年代)以及爆发与震荡期(2020年至今)。特别是2020-2024年间,行业完整经历了”疫间景气”、”洗牌震荡”和”触底反弹”三个阶段。
2020-2021年的”疫间景气”阶段,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催化线上消费井喷,海外仓需求激增,行业呈现卖方市场特征。2022-2023年”洗牌震荡”阶段,行业陷入非理性扩张后的供需过剩与恶性内卷。而2024年至今的”触底反弹”阶段,行业在多重变量交织下进入再平衡,价值回归与发展后劲开始凸显。
海外仓行业具有三大核心特性:重资本高进入壁垒(需要巨额初始投资和持续资金投入)、在地化(要求在目标市场国家建立全面的本地化运营体系)以及长周期(回报周期长且易受外部变化冲击)。这些特性决定了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路径。
五大驱动因素重塑行业格局
当前海外仓业务重振主要受五大因素驱动:
- 多国收紧进口政策,免税红利不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下,美国、欧洲、东南亚、拉美等多个重要出口目的国纷纷取消关税豁免优待,大幅提升关税税率。以美国为例,2025年4月宣布终止对华出口商品的T86免税政策,≤800美元的货物需缴纳其价值54%的从价税或每件100美元的定额税。这种政策变化倒逼商家从直邮转向仓配履约模式。
- 各大平台发力本地履约,类托管模式快速崛起:跨境电商行业正经历以本地化履约能力为核心的战略重构。Temu、TikTok Shop、速卖通、SHEIN等平台纷纷推出半托管或本地履约模式,强制性要求商家海外备货。这种平台政策直接拉动了海外仓需求。
- 物流环境变化:红海局势紧张导致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飙升,空运运力结构性短缺,加之亚马逊FBA持续涨价,多重因素倒逼商家转向三方仓备货。
- 库存周期转入补库阶段:经过2022-2023年的去库存周期后,2024年各主要消费品类重新步入库存增加阶段,海外仓需求完成回暖。
- 国家政策扶持:中国政府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支持海外仓建设,如2024年6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2025年1月起实行”离境即退税”新政,大幅简化海外仓业务退税流程。
市场格局与竞争态势分析
全球海外仓市场呈现”北美领跑、欧亚崛起”的格局。美国市场保有量显著领先,2024年中国海外仓数量超2500个,总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分地域看,北美市场目前是仓储行业发展主引擎,占据全球31%份额;欧洲市场预计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7.7%;亚太地区更高达9.3%。
从微观数据看,行业呈现供给分散化、集中度低的特点。亿邦动力调研显示:
- 地域分布:北美地区开设海外仓的服务商占比达56.25%,其中美西地区占比42.19%;西欧占比28.13%;东南亚占比18.75%,成为新兴市场中的佼佼者。
- 规模结构:小型海外仓服务商(5万平方米以下)占比56.25%,中型(5-30万平方米)占26.56%,大型(30万平方米以上)仅17.19%,呈现”长尾分布”特征。
- 运营时长:57.83%的企业在5年内创立,其中2020-2022年成立的企业占比最高(39.06%),反映出疫情催化的投资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正经历战略调整期,企业库容规划分化显著:
- 约9.38%的运营商选择大幅收缩业务
- 42.19%的企业维持现有规模
- 41.4%的服务商计划扩张库容,其中20.31%规划超25%的增幅
这种分化反映出头部企业正通过逆周期布局巩固市场地位,而中小服务商则面临生存压力。
用户需求与供给错配
亿邦动力对135个跨境电商卖家的调研揭示了海外仓使用现状:
- 使用率:57.78%的商家正在或曾在海外仓备货,北美市场占比最高(75.64%)
- 使用类型:46.72%的商家兼用多类仓库,仅使用平台仓的占28.21%,仅用三方仓的18.67%
- 使用动机:74.36%为控制成本,65.38%为缩短配送时效,47.44%因平台强制要求
然而供需之间存在显著结构性错配:
- 痛点感知差异:商家最关注履约速度慢(39.74%)、信息不透明(33.33%)和费用混乱(29.49%)等基础服务问题;而服务商则认为商家主要痛点是缺乏经验(71.88%)和选择不正规仓库(50%)等自身能力问题。
- 卖点定位偏差:71.15%的商家最看重低价,而服务商更强调系统自研(64.06%)、合规性(57.81%)等专业能力。
- 服务供给缺口:商家最需要的增值服务是售后维修(62.82%)、本地分销(48.72%)和仓内组装(46.15%),但这些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
成本结构与盈利模式创新
海外仓运营成本结构复杂,主要包括:
- 仓租成本:在发达国家市场占比最高。以美西1万平方米仓库为例,年租金约129万美元,占总成本57.8%。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美国仓储租金增幅显著放缓,部分区域如大洛杉矶同比下跌19.04%,显示商业地产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 人力成本:持续攀升,美国仓库工人时薪2024年普遍超17美元,里诺、芝加哥等地超20美元。这倒逼企业加速自动化,美国仓库劳动力成本占比从31.7%降至28.59%。
- 尾程成本:占供应链总成本41%,规模效应显著。如乐歌股份案例显示,年包裹量从1万增至500万,可享受的尾程折扣从8折降至3折。
盈利模式正从”以租金为核心”向”尾程差价+增值服务”转型。领先企业通过以下路径创新:
- 万邑通推出”量体巧装”优化包装方案和”一盘货双模式多渠道”解决方案
- 焦点科技旗下inQbrands提供全链路出海服务
- 泛鼎国际打造”前店后仓”模式,深度赋能产业侧需求
- 谷仓海外仓开发多品类针对性解决方案
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业内竞争:小型服务商面临系统性压力,行业整合加速;大型服务商内卷服务质量,拓展新客源;中型企业寻求错位竞争。
- 买家议价权:小客户价格敏感,大客户催生议价权失衡,货品与数据安全问题突出。
- 供应商议价权:商业地产过剩转向买方市场;头尾程承运商仍保持较强议价权,但局部形势利于服务商。
- 替代品威胁:直邮小包受成本与政策双重挤压;自建仓门槛高;平台仓与三方仓形成互补。
- 新进入者壁垒:准入门槛较高,本地关系复杂,冷启动困难。
资本市场方面,2020-2024年行业发生23起融资事件,13家企业获资,平均融资规模约5亿元。已上市企业中,中远海控、京东物流市值超千亿;焦点科技、易达云等低于200亿元。行业市盈率中位数16.10,显示市场对其有理性预期。
未来趋势与战略建议
-
对跨境电商卖家:
- 建立SKU层级的成本核算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
- 采用”FBA+三方仓”混合模式平衡成本与风险
- 关注新兴市场布局,但需评估当地海外仓服务质量
-
对第三方海外仓企业:
- 头部企业应继续推进”囤地扩仓”战略,优化全球网络布局
- 加强自动化、数字化投入,应对人力成本上升
- 开发增值服务能力,特别是售后维修、本地分销等高需求领域
- 从”电商仓”向”产业仓”转型,开拓传统外贸客户
-
对投资者:
- 关注具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头部企业
- 看好深耕特定品类或区域市场的专业服务商
- 警惕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基础仓储服务领域
- 关注政策红利下的新兴市场投资机会
随着全球电商渗透率持续提升和供应链本地化趋势加强,第三方海外仓行业将保持稳健增长。预计到2027年,中国B2C出口电商海外仓模式市场规模将达34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5%,显著高于直邮模式的3.9%。在这一进程中,能够解决供需错配、提供差异化价值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