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内容如下:
- 从“被动选择”到“主动掌控”
- 从“单一渠道”到“无缝切换”
- 从“等待快递”到“即时满足”
- 从“功能交易”到“情感连接”
- 从“计划购物”到“冲动实现”
- 从“品牌忠诚”到“价格敏感”
- 从“人工决策”到“AI代理”
- 从“文字搜索”到“语音交互”
- 从“标准产品”到“个性化智造”
- 从“纯电商”到“OMO融合”
- 从“到店消费”到“到店+到家结合”
- 从“购买产品”到“购买解决方案”
- 从“隐私让渡”到“算法反制”
- 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
- 从“青年主场”到“全龄覆盖”
正文:
1 从“被动选择”到“主动掌控”的消费角色蜕变
在传统零售模式中,消费者更多处于被动接受商品信息的位置,只能从商家提供的有限选择中做出购买决策。而AI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消费者成为购物过程的真正主角。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用户的海量行为数据,建立了深度个体化需求画像,使购物推荐从“千人一面”进化为“千人千面”的精准匹配。淘宝的“猜你喜欢”推荐系统准确率已突破72%,这不是简单的关键词匹配,而是AI通过分析用户上千个行为标签构建的立体画像,包括浏览时长、比价行为、消费能力、历史偏好等多维度数据。这种精准预测能力使得消费者感受到的不再是盲目推送,而是真正懂自己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掌控的消费角色转变。
2 从“单一渠道”到“无缝切换”的购物路径演进
现代消费者的购物路径已经彻底打破了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形成了全渠道融合的无缝体验。消费者可以根据情境需要自由切换购物渠道——可能先在直播中看到商品展示,然后到实体店体验实物,最后通过手机APP完成下单和支付。数据显示,超过50%的消费者已经依赖这种“线上推荐+线下体验”的灵活消费模式。典型场景包括:在商场试穿衣服后通过线上下单获取更多颜色选择;在社区团购平台订购生鲜并实现半小时送达;甚至在得物APP上使用AR试鞋功能后再进行购买决策。这种无缝切换的购物体验不仅提高了便利性,也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和购物乐趣。
3 从“等待快递”到“即时满足”的速度革命
消费者对配送速度的期望已经被彻底重塑,“即时满足”成为新常态。2025年,半小时达服务已经全面普及为行业标配,小时达服务则逐渐退出主流市场。这种速度演进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等待耐心,也重新定义了零售竞争格局。京东秒送在2024年已实现9分钟送达的行业纪录,而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则通过前置仓网络优化和智能调度系统,将平均配送时间压缩了30%以上。消费者体验方面,北京用户实测华为Mate 70手机在美团闪购平台27分钟收货,上海用户下单iPhone 16后30分钟即收到新机,并且骑手还提供开机激活服务。这种“外卖级速度”的购物体验已经超越了传统电商的物流能力,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对“快速”的认知标准。
4 从“功能交易”到“情感连接”的体验升级
购物不再是单纯的商品交易行为,而逐渐演变为一种富含情感连接的沉浸式体验。AI技术通过创造情感化购物场景,使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获得超越产品本身的情感满足。银泰百货通过AI技术打造智能化购物环境,消费者可以通过喵街APP享受一对一的视频服务,导购员协助用户通过AI换装、AR试妆等应用享受智能化服务。麦肯锡调研数据显示,超过70% 的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为沉浸式购物体验支付溢价,例如AR试衣、智能导购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直接拉动客单价提升15%至20%。ZARA虚拟试衣间通过3D建模技术,让消费者用手机就能看到不同体型穿新款牛仔裤的效果,使退货率直降35%。这些技术应用不仅解决了线上购物的实际痛点,更重要的是为消费者创造了情感上的连接和满足。
5 从“计划购物”到“冲动实现”的消费心理转变
即时零售的极致便利性正在重塑消费者的购物心理,从传统的计划性购买逐渐转向冲动性实现。消费者越来越习惯于即时满足突发需求,而非像过去那样制定购物清单并按计划采购。数据显示,2025年消费者购物频率增加,但每次购买量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这种心理转变在夜间经济中表现尤为突出——北京某用户夜间突发肠胃炎下单蒙脱石散,15分钟内即收到药品;年轻消费者可能在凌晨两点收到购物APP推送的降价提醒,立即下单购买上周在直播间看中的连衣裙。这些场景表明,即时零售已经成功捕捉并满足了消费者的突发性需求,将“想要”和“得到”之间的时间差压缩到极致,从而激发了更多的冲动消费行为。
6 从“品牌忠诚”到“价格敏感”的决策因素迁移
在经济环境和AI技术的双重影响下,消费者的决策因素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德勤的调查发现,未来12个月,六成零售业者认为消费者将更看重价格,而非品牌忠诚度。56%的零售高管预计价格将超越品牌忠诚度,成为购物决策的主要因素。这种决策迁移使得品牌商不得不重新思考市场策略,一方面加强价格管控,另一方面推出渠道专供产品,避免线上线下直接冲突。与此同时,白牌商品通过即时零售平台实现了逆袭增长,在零食、家居用品等品类中,白牌商品已占据即时零售平台30%以上的份额,且复购率与品牌商品不相上下。这表明消费者正在变得更加理性务实,愿意尝试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而非盲目追随传统品牌。
7 从“人工决策”到“AI代理”的购物方式进化
AI购物代理的兴起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的决策方式。消费者越来越依赖AI辅助系统来完成日常购物决策,甚至将整个购物过程委托给AI代理。研究表明,40%的受访消费者表示会接受AI助理的产品推荐,近一半的受访消费者会运用AI加快他们的日常购物决策。这些AI系统能够理解复杂指令并自动执行购物任务——例如,只需告诉系统“为带甜点的烤肉晚餐购买食材”,它便会自动导航到超市网站,将需要的商品加入购物车,然后交还控制权给你完成购买。德勤调查显示,在黑色星期五促销期间,使用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的零售商,其转换率提升15%。这标志着购物方式正从人工决策向AI代理转变,消费者越来越信任算法做出的购物建议。
8 从“文字搜索”到“语音交互”的接口变革
语音交互正在成为下一代电商接口,彻底改变消费者与购物平台的交互方式。全球42亿多个数字语音助手的使用,使这项技术成为日常生活的关键部分。语音商务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1168.3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1513.9亿美元,反映出29.6%的复合增长率。到2029年,预计将达到4217亿美元。用户调查显示,在美国,60% 的电子商务购物者使用语音助手进行每日或每周购物;48%的英国消费者2022年使用语音搜索进行购买,比上一年增加了12%。这种交互方式的变革不仅提高了购物便利性(如在星巴克用语音助手点单),也降低了数字门槛,使更多年龄段的用户能够轻松参与线上购物。
9 从“标准产品”到“个性化智造”的商品定制演变
AI技术正在推动消费产品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智造演进,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伊利“AI营养师”基于20万用户体检数据,推出个性化配方奶粉,大幅提升了乳糖不耐受人群购买率。未来智能推出的viaim会议狗Kit2配合定制算法,可以智能调节录音拾音参数;美的集团推出的适老化空调“颐享系列”,可通过AI语音交互简化操作流程。这种个性化趋势甚至影响了玩具行业——深圳跃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AI玩具能和孩子对话,受到孩子和家庭追捧,公司一天直播就能实现50多万元的成交额。这些案例表明,消费者越来越期望获得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而AI技术使这种大规模个性化成为可能。
10 从“纯电商”到“OMO融合”的零售形态转型
线上线下融合的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正在成为零售业的主流形态,单纯的传统电商或实体店都已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实体电商(同时拥有实体门店+电商)年增率达到4.3%,相较一般电商(纯电商)仅有1.9%的年增率,成长幅度高出超过一倍。融合优势体现在多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比价选购,再到最近门店快速取货(BOPIS模式),既享受线上价格透明又节省配送等待时间。AI技术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融合,通过整合企业所拥有的第一方数据,包括顾客兴趣、偏好和所有渠道的购物资料,即时为消费者呈现量身打造的内容。虚拟试穿衣服等技术几乎可完全消除网络与实体之间的藩篱,消费者依照自己的身高、身形和尺码等外型条件设定虚拟替身后,便能立即“试穿”服饰,看看是否合身。
11 从“到店消费”到“到店+到家结合”的服务扩展
零售服务模式正在从单一的到店消费扩展到“到店+到家”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宜家的AI厨房设计系统,能根据户型图自动生成包含水电改造方案的全套设计,用户拖动冰箱位置时,AI会实时提示“此处开门会碰撞餐桌”。美的推出的智能烤箱,AI摄像头能识别食材自动匹配烘焙程序,让厨房小白也能做出专业级舒芙蕾。这些服务扩展不仅提供了便利,还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用户在餐厅用餐后可通过扫码将剩余酒水即时配送到家;实体店通过电子屏展示更多SKU,下单后由中心仓直配。天福便利店接入美团即时零售业务后,每日新增订单量达十几笔,对整体销售额的贡献率稳定增长。这表明“到店+到家”模式正在成为零售标准配置。
12 从“购买产品”到“购买解决方案”的需求升华
消费者的需求正在从购买单一产品升级为购买整体解决方案,这反映了购物行为的深层进化。美团在2025年618期间展示了这一趋势,将闪购、外卖美食、酒店度假、医药保健四大会场联动,构建“从一杯奶茶到一台冰箱”的全场景覆盖。这种解决方案导向催生了诸多创新模式:如“啤酒+零食+赛事直播”的欧洲杯主题套餐,订单量增长300%;“母婴用品+育儿咨询”的捆绑服务,满足新手妈妈的一站式需求。甚至延伸出骑手代安装家电、代遛宠物等增值服务。场景融合的底层逻辑是数据打通——通过整合用户在餐饮、零售、服务等不同领域的消费行为,平台能够构建更完整的用户画像,实现跨场景精准营销。预计到2030年,服务类订单将占即时零售市场的30%,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13 从“隐私让渡”到“算法反制”的消费者觉醒
面对算法带来的便利与操控并存的双刃剑,消费者正在经历从隐私让渡到算法反制的觉醒过程。现代电商平台的推荐算法已形成精密的数据闭环,建起了一座“消费牢笼”。淘宝2023年算法白皮书显示,用户第三次点击同类商品时,推荐准确率可达92%,但商品多样性则下降47%。这种算法操控导致消费者选择面实际上被缩小了——32岁的上海宝妈张璐在选购奶粉时,平台持续推荐某德国品牌系列产品。当她想了解国产新锐品牌时,发现需要连续翻页6次才能跳出算法推荐区。作为回应,聪明的消费者开始用AI对抗AI,比价插件“慢慢买”能自动追踪商品180天内的价格波动,识别商家先涨后降的套路。某大学生开发的“价格预言家”小程序,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显卡价格走势,准确率高达82%。在直播间,AI话术分析工具正帮助消费者识别“最后100单”等营销话术的真实性。
14 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的地域扩张
即时零售正在从一线城市向下沉市场快速扩张,覆盖更广阔的地域和消费群体。2025年,美团闪电仓等前置仓模式加速向县域市场下沉,计划到2027年数量突破10万个,形成覆盖全品类的“城市毛细血管”网络。数据显示,四线及以下城市销售额增速达70%,县域即时零售规模在2023年已达1500亿元。这种地域扩张伴随着有趣的消费差异:一线城市消费者更关注品质和多样性,而下沉市场用户则对价格敏感,偏好基本生活用品和本地特产。区域特色商品也因此崛起,即时零售平台通过与地方农场、特产作坊合作,将新鲜果蔬、手工食品等原本局限于线下的商品纳入配送网络,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本土化、个性化商品的需求,也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
15 从“青年主场”到“全龄覆盖”的群体多元化
即时零售的用户群体正在从以年轻人为主向全年龄段扩展,成为真正全民参与的购物方式。Z世代(95后)已成为即时零售的核心用户,占美团闪购5亿用户的2/3,他们不仅将即时消费视为便利工具,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认同。这部分群体对速度极度敏感,超过50%期望当天收货,7%要求2小时达,且愿意为时效支付10-15%的溢价。与此同时,银发群体的渗透率也在快速提升,特别是在药品、生鲜等品类上,2025年预计60岁以上用户占比将达到18%。不同年龄段呈现出鲜明差异:年轻人更倾向于尝试新奇特商品和科技产品,而年长用户则更关注生活必需和健康相关商品。这种全龄覆盖趋势表明即时零售正在成为社会基础设施般的存在,服务各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总结
AI和即时零售的融合发展已经彻底重塑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创造了更加智能、便捷和个性化的消费新时代。这场变革不仅体现了技术对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影响,更揭示了消费者自身角色的深刻转变——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掌控者,从单一购买者变为全渠道体验者,从价格敏感者变为价值追求者。未来零售生态将更加注重技术的普惠应用、体验的情感连接和服务的无缝整合,而那些能够紧跟这些趋势、深刻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个充满便利和惊喜的时代;对于零售业者,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唯有拥抱变化、不断创新,才能在这个AI与即时零售共舞的新时代赢得先机。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AI与即时零售时代:消费者购物习惯的15种变革性转变|商派
- 《2025年全球最具价值服装品牌报告》:香奈儿登顶,LV和耐克紧跟其后;连接营销与财务的战略桥梁
- 决胜2025双11:阿里/天猫/淘宝全域经营指南与增长新范式
- 2025年线上香水香氛品类消费趋势洞察:愈脉沉霭,魅蕴流芳
- ToC超级AI应用将在2027年出现?Google 发布AI浪潮下的创业图谱与制胜指南—人机协同是核心
- 万亿级「即时零售2025」:最快9分钟送达——从“万物到家”升维“万物到人”的场景革命
- 击败北京SKP的南京德基广场开“奥莱”:全球店王发力折扣生意,奥特莱斯成奢侈品重要销售渠道
- 阿里再放大招!高德“扫街榜”强势入局,承诺永不商业化!阿里巴巴港股大涨,美团本地生活霸主地位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