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咖啡品牌集体“卖身”潮背后的市场逻辑与行业变局
近年来,国际咖啡巨头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频频传出出售消息: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百亿美元寻求买家,预计两周内将收到非约束性报价,众多资本和巨头纷纷加入竞争;可口可乐考虑剥离旗下Costa咖啡,已聘请投行帮助评估出售旗下英国咖;Keurig Dr Pepper(KDP)则以180亿美元收购JDE Peet’s后计划分拆咖啡与软饮业务。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全球咖啡行业正经历结构性重构。本文将从市场环境变化、品牌战略误判、本土竞争崛起三个维度,剖析国际咖啡品牌集体“卖身”的深层动因,并探讨行业未来可能的出路。
一、市场环境剧变:从“品牌崇拜”到“价值回归”
国际咖啡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集体撤退,首先源于消费理念的根本性转变。2010年代,星巴克、Costa等品牌凭借“第三空间”理念和进口光环,成功将咖啡塑造成中产生活方式的象征,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溢价支付高价。例如,星巴克中国曾占据60%的市场份额,单杯咖啡均价达32元;Costa进入中国时也以“追赶星巴克”为目标,定价对标高端。然而,2023年后,中国消费市场进入“价值回归”时代,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和产品本身的价值。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80%的消费者偏好10-20元的现制饮品,仅4%选择25元以上产品。这种转变直接冲击了国际品牌的高价策略——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连续六季度下滑,Costa营收甚至低于被收购前水平。
与此同时,咖啡消费场景也发生分化。传统“社交空间”模式被瑞幸的“快取店”和蜜雪冰城的“极致平价”解构。瑞幸通过20-60平方米的小店和数字化订单,将单店成本压缩至星巴克的1/5,门店数飙升至2.4万家;蜜雪冰城则以3元冰淇淋抢占下沉市场,全球门店超4.5万家。这种轻量化运营对国际品牌的重资产模式形成“降维打击”,导致星巴克7750家门店的“第三空间”沦为成本包袱,Costa在华400家门店的规模优势荡然无存。
二、战略误判:国际品牌的四大“原罪”
国际品牌的困境绝非偶然,而是系统性战略误判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四大关键失误:
- 高估品牌溢价,低估性价比需求——哈根达斯单球35元、星巴克32元均价的定价体系,在瑞幸9.9元咖啡和蜜雪冰城6元幸运咖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当本土品牌通过供应链优化将毛利率控制在60%以上仍能保持低价时,国际品牌却因全球统一采购和运营成本高企,难以灵活调价。例如,Seesaw咖啡被迫加入9.9元价格战仅两个月便因亏损退出,暴露其成本结构的僵化。
- 固守标准化,忽视本土创新——国际品牌的产品开发受制于全球审批流程,导致市场反应迟缓。当瑞幸每周推出酱香拿铁等爆款时,星巴克新品仍需半年以上的总部审核;Costa在中国十几年未形成标志性产品,而同期瑞幸已打造出生椰拿铁等20余款“网红”单品。更致命的是文化隔阂——星巴克试图用“南瓜拿铁”打动中国消费者,而本土品牌安踏、李宁则通过“少林功夫”系列实现情感共鸣。
- 重资产模式难敌轻量化竞争——国际品牌引以为豪的大店模式在数字化时代成为负担。星巴克单店面积通常在200平方米以上,租金和装修成本占比超30%;而瑞幸通过APP下单+自提模式,将坪效提升至星巴克的3倍。可口可乐收购Costa后,发现连锁咖啡所需的选址、培训等能力与自身快消品经销体系完全不兼容,最终导致业务“鸡肋化”。
- 总部集权制削弱市场敏感度——星巴克中国高管曾抱怨“新品决策需经西雅图批准”,而瑞幸从研发到上市仅需两周;Costa在中国市场的收缩也被归因于可口可乐总部对本地化策略的干预。相比之下,安踏通过“单聚焦、多品牌”战略,允许各子品牌自主决策,成功覆盖从大众到高端的全市场层级。
三、本土品牌的颠覆性崛起:重构行业规则
国际品牌的退败与本土势力的崛起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以瑞幸、蜜雪冰城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三大核心能力改写了竞争规则:
- 极致效率与成本重构——瑞幸通过数字化运营将损耗率控制在1%(行业平均5%),库存周转天数仅为国际品牌的1/3;蜜雪冰城凭借自建供应链和亿级采购规模,将冰淇淋原料成本压至0.5元/份。这种效率优势使得本土品牌能在价格战中持续盈利,而国际品牌则陷入“越降价越亏损”的恶性循环。
- 数字生态与流量运营——瑞幸从创立起就将APP作为唯一入口,通过社交裂变积累6000万私域用户,数字化订单占比达40%;安踏则通过7000家线下门店与线上数据互通,实现精准库存调配。反观星巴克,其“专星送”外卖业务直到2018年才上线,且始终未解决与门店系统的整合问题。
- 文化共鸣与情感连接——本土品牌深谙如何将产品转化为文化符号。瑞幸的酱香拿铁不仅是风味创新,更是对白酒文化的现代表达;李宁的“悟道”系列则将东方哲学融入设计,在纽约时装周一战成名。这种文化赋能使得本土品牌在高端市场实现“心智逆袭”——安踏通过收购FILA,在2000元以上价格带反超阿迪达斯。
四、未来出路:国际品牌如何破局?
面对本土品牌的全面围剿,国际咖啡巨头需从根本调整战略:
- 分拆重组,释放细分价值——KDP收购JDE Peet’s后计划分拆咖啡与软饮业务,正是看清了专业化运营的重要性。可口可乐若出售Costa,也可聚焦更具协同效应的即饮咖啡市场,其Costa RTD产品在华已实现双位数增长。
- 本土化2.0:从产品到决策链——星巴克中国若成功引入本土战略投资者(如腾讯、高瓴),可借助其数字化能力和区域资源,将新品审批周期从数月缩短至周级。太平洋咖啡则尝试将香港运营团队迁至内地,直接对接市场需求。
- 拥抱平价,重构成本——星巴克已罕见地下调部分饮品价格,并在中国推出18元“星选系列”;Costa则关闭亏损门店,转向企业咖啡机服务等B端业务。但这些举措仍需配套供应链本地化——迪卡侬94.2%的中国生产比例证明,本土化产能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 差异化定位,避开红海——精品咖啡品牌Seesaw的教训表明,在瑞幸主导的平价市场硬拼无异于自杀。Peet’s Coffee可强化“星巴克之父”的手工烘焙特色,Costa则可依托可口可乐渠道发力即饮产品,形成与现磨咖啡的互补。
结语
国际咖啡品牌的集体“卖身潮”,本质上是全球消费市场权力转移的缩影。当中国从“世界工厂”进化为“商业模式创新中心”,国际企业若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输出标准化产品,必将被本土竞争对手的敏捷迭代和深度共情所击败。星巴克们的故事提醒所有跨国企业:在今天的中国市场,要么彻底本土化,要么退出。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品牌力与资本的较量,而是组织效率、文化洞察与生态整合能力的全方位比拼。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可口可乐考虑出售Costa咖世家!加上星巴克中国、Peet’s皮爷咖啡,三大国际咖啡品牌“纷纷卖身”!咖啡行业格局彻底改写!
- 服装行业/服饰品牌OMS订单管理系统:全渠道零售时代的数字化中枢
- 护眼市场全景透视:需求升级与品类创新下的行业机遇
- 2025年全球食品饮料行业网红营销趋势分析:海底捞、霸王茶姬、Samyang Foods的制胜之道
- 酒店同款枕头被中产买走380万只!亚朵酒店:重新定义中高端住宿的生活方式品牌|商派
- 库迪咖啡的“顶流赌局”:明星代言背后的品牌跃迁与生死竞速
- 途明Tumi中国首家旗舰店落户上海商城,未来3年计划新开20家精品店,构建全域消费生态
- 商派DigiOS订单中心(OMS):品牌全渠道订单管理的“大脑”与“神经中枢” ——深度解析OMS@DigiOS产品价值、技术架构与场景落地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