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科技创业的星辰大海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正在发生——以影石创新为代表的90后创业者们,正以技术为剑,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开疆拓土。从2015年创立到2025年市值突破1200亿元,影石创新仅用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校园创业团队到全球智能影像巨头的蜕变。这家由90后刘靖康创立的公司,不仅在全景相机领域连续六年保持全球市占率第一(67.2%),更在运动相机市场超越昔日霸主GoPro,成为”中国智造”出海的典范。
本文将深入剖析影石创新如何通过技术壁垒构建、全球化战略布局和年轻化品牌叙事,在高度竞争的消费电子领域实现突围;解码这位科创板首位90后敲钟人背后的创业哲学与管理智慧;并探讨中国新一代科技创业者群体崛起所带来的产业变革启示。

极客创业:从校园黑客到千亿市值掌门人
2010年,广东梅州少年刘靖康考入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时,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会在十余年后成为中国90后首富。这位从小痴迷技术的年轻人,在大学期间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敢于突破常规的勇气。大二时,他仅凭记者电话采访周鸿祎时的10秒按键音,就成功破解出这位互联网大佬的手机号码,在技术圈引发轰动。这次”黑客行为”背后体现的,是刘靖康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成为后来影石创新产品研发的核心理念。

2015年,从南大毕业仅一年的刘靖康做出了人生重要抉择。他放弃了安稳的工作机会,带领大学时期的创业伙伴正式成立影石创新,专注于当时还属前沿领域的VR及全景相机技术。创业初期,团队将公司设在南京,但很快意识到消费电子创业离不开完善的供应链支持。”做不出来公司就要倒闭”——抱着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刘靖康将公司搬迁至深圳,开始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在那段日子里,整个团队每天只睡3小时,刘靖康甚至亲自到工厂拧螺丝、打磨设备,这种对产品极致的”躬耕”态度,为影石创新后来的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品迭代的突破性时刻在2016年7月到来。影石创新推出首款消费级全景相机Nano,这款仅重70g的革命性产品可以直接插入苹果手机进行拍摄,并能一键分享至社交网络,极大降低了全景摄影的技术门槛。Nano的成功不仅让公司获得市场认可,更吸引了投资界的目光。同年,影石创新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迅雷领投,启明创投、IDG资本跟投。这笔投资后来被证明极具前瞻性——截至2025年,迅雷所持股份市值已达94亿元,远超其自身39亿元的市值,成为中国创投史上回报率最高的案例之一。

刘靖康的创业历程体现了新一代科技创业者的典型特征:技术驱动而非商业模式创新、全球化视野从第一天开始、产品极致主义高于短期盈利。这些特质在影石创新后续发展中不断得到强化。2018年,公司推出搭载FlowState防抖科技的ONE X全景运动相机,成功打入被GoPro垄断的运动影像市场;2020年与徕卡合作推出ONER一英寸版本,提升专业级成像质量;2023年发布的产品甚至被搭载在近地轨道卫星上,在太空极端环境中实现稳定成像,拍摄到地球与银河同框的震撼画面。这些里程碑式的产品突破,不断拓宽着智能影像技术的应用边界。
“我们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生活。”2025年6月11日,34岁的刘靖康站在科创板敲钟台上这番朴实的话语,恰是对影石创新十年历程的最佳注解。从校园极客到千亿市值掌门人,刘靖康的蜕变之路,正是中国新一代科技创业者群体崛起的缩影。
技术护城河:800项专利背后的硬核创新逻辑
在消费电子这个竞争惨烈的红海市场,影石创新能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核心倚仗是其构建的深厚技术壁垒。截至2025年,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申请80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55项,覆盖全景图像采集拼接、防抖算法、AI影像处理等关键技术领域。这些专利不是孤立的创新成果,而是相互协同的技术矩阵,共同构成了影石产品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正是这种系统性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得影石创新在全球全景相机市场拿下67.2%的份额,在国内市场更是高达87%,将日本理光(6%)、GoPro(3%)等国际巨头远远甩在身后。
全景影像技术的突破是影石创新的立身之本。公司从创立之初就深耕全景图像采集与实时拼接算法,解决了传统全景摄影需要多设备、复杂后期处理的痛点。2016年推出的Nano相机实现了手机直连、即拍即享;2018年X系列则创新性地提出”先拍摄后取景”方案,通过AI剪辑与自拍杆智能隐藏技术,实现了”自拍如跟拍”的革新体验。这些技术突破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影石创新独特的研发体系。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研发人员占比近50%,平均年龄仅28.5岁——这支年轻而精锐的技术团队,保持着每半年到一年推出重磅新品的迭代速度,令竞争对手难以追赶。
防抖技术构成了影石产品的第二大竞争优势。2018年,公司发布的FlowState防抖科技引起行业震动,这项突破性算法技术无需云台就能拍摄出平稳流畅的画面,彻底改变了运动影像的创作方式。传统运动相机依赖物理防抖机制,而影石创新通过算法优化,在滑雪、冲浪、跳伞等极限运动场景中仍能保持画面稳定,技术指标超越行业标准30%以上。这项”防抖黑科技”不仅帮助影石成功切入被GoPro垄断的运动相机市场,更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标杆。2023年,影石创新的防抖技术甚至通过太空极端环境验证——其全景相机在完全裸露的近地轨道条件下,仍能实现稳定成像,创造了行业历史。
AI影像处理是影石创新近年来重点布局的技术方向。自2018年起,公司开始投入人工智能影像技术研发,包括智能拍摄模式、AI自动剪辑、实时影像优化等。基于深度学习的AI技术大幅降低了专业级影像创作的门槛,用户只需按下快门,相机就能自动完成构图、调色、剪辑等复杂工作,”一键生成Vlog”功能成为吸引普通消费者的关键卖点。影石创新还将AI技术与计算摄影相结合,开发出低光增强、智能降噪、HDR融合等算法,在成像质量上比肩专业摄影设备。这种”AI+影像”的技术路线,使影石产品从单纯的硬件设备进化为智能创作工具,为用户提供了更完整的价值体验。
模块化设计理念体现了影石创新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2020年推出的ONER系列采用可更换镜头设计,将全景与广角相机功能融为一体;ONE R系统则进一步升级为多镜头防抖运动相机,用户可根据需要更换不同镜头模块。这种”一机多用”的设计哲学,不仅提高了产品使用率,更降低了用户的多场景创作成本。影石创新的模块化技术还包括防水设计、快速充电、散热优化等细节创新,共同构成了产品在用户体验层面的差异化优势。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用户痛点,而非单纯追求参数突破。影石创新深谙此道,其技术研发始终围绕”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生活”这一核心使命展开。从骑行爱好者到跳伞运动员,从旅游博主到专业影视创作者,影石产品覆盖了大众日常记录、户外运动、旅游出行、影像创作等多种场景。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创新逻辑,使得影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正如刘靖康所言:”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复杂,而在于它能否让复杂的技术变得简单可用。”
生而全球化:中国智造的出海新范式
影石创新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其开创性的全球化战略。与大多数中国企业”先本土后海外”的发展路径不同,影石创新从创立第一天就确立了”生而全球化”的定位,这种前瞻性的国际化视野成为其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2023年,公司海外市场收入占比高达80%,其中欧美用户占60%以上,产品畅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Best Buy、Apple Store等高端零售渠道,影石产品与GoPro等国际品牌同台竞技且价格相当,彻底改变了中国消费电子”低价取胜”的出海模式,树立了”中国智造”的新形象。
高端市场降维打击策略是影石全球化成功的核心战术。公司避开国内市场的低价竞争,直接将产品定位在消费电子最高端的欧美市场,通过”高性价比+创新功能”的组合拳抢占份额。影石创新的产品定价虽低于GoPro等传统巨头,但技术性能却更为领先,这种”技术溢价”策略成功吸引了追求创新的专业用户群体。随着品牌影响力提升,影石逐步提高产品售价,2024年推出的旗舰机型X4定价已与GoPro旗舰持平,但市场份额仍持续增长。2024年上半年,影石创新营收首次超越GoPro,标志着全球运动影像市场格局的根本性改变。
渠道布局的二元结构体现了影石创新对全球化销售的深刻理解。在线上渠道,公司全面覆盖官方商城、亚马逊、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其中第三方电商平台贡献了主要销售额;在线下领域,影石与Best Buy、顺电等国际顶级零售商达成战略合作,进入全球超过9,000家零售门店和90多座海内外机场销售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石成为全球首个入驻苹果商店的全景相机品牌,这一高端渠道背书极大提升了品牌价值。影石创新还根据不同地区市场特点调整渠道策略:在欧美侧重专业摄影器材店和户外运动专卖;在亚洲则强化数码产品卖场和品牌体验店的布局。这种全球统一而又本地适应的渠道网络,为产品销售提供了强力支撑。
本土化运营体系是影石全球化战略的另一支柱。公司在全球设立五大办公中心,搭建起覆盖60余国的本地化团队,这些本土人才不仅负责市场推广和销售服务,更承担用户洞察和产品反馈的关键职能。影石创新的”全球研发-本地适配”模式,使其能够快速响应不同地区用户的需求差异。例如,针对欧美用户偏好开发专业的PC端编辑软件,针对亚洲市场则优化手机APP的美颜和社交分享功能。这种深度本土化运营,让影石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能提供一致的高品质体验,有效克服了中国企业出海常见的”水土不服”问题。
内容生态双轮驱动展现了影石创新在品牌建设上的独特思路。一方面,公司自主产出高质量的PGC内容,如将相机绑在老鹰身上拍摄360°全景视频,这类突破想象的创意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影石设立”Think Bold挑战基金”,激励全球用户参与创作,构建活跃的UGC社区。截至2025年,影石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积累超500万粉丝,成为出海中国消费电子品牌中的佼佼者。这种内容生态不仅提高了用户粘性,更形成了”内容带动设备销售、设备用户产生更多内容”的良性循环,大大降低了获客成本。
影石创新的全球化实践为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提供了全新范式。不同于传统代工出口或并购扩张路径,影石通过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渠道深耕,在国际市场建立起高端品牌形象。2024年,影石创新与Google、Apple等科技巨头一同入选《Fast Company》全球创新企业榜单,并被评为”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获得广泛认可。这种”生而全球化”的商业模式证明,中国企业在消费电子领域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而非成本优势,赢得全球高端市场的尊重和认可。
产品矩阵:从全景相机到智能影像生态的边界拓展
影石创新的成功绝非依赖单一爆品,而是通过持续的产品迭代和生态布局,构建起覆盖多场景的智能影像产品矩阵。从2016年推出首款消费级全景相机Nano开始,公司保持着每6-12个月推出重磅新品的节奏,产品线从专业级VR摄影机扩展到拇指防抖相机、运动相机、手机稳定器等多个品类。这种系统性的产品规划策略,使影石创新能够不断突破市场边界,从专业影像领域逐步渗透至大众消费市场,2023年营收接近40亿元,2024年Q3营收同比增长48.16%至39.54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核心产品系列的协同发展构成了影石创新的营收基础。2024年上半年,ONE X系列、GO系列和Ace系列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3%、14%和11%,这三条产品线各自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和使用场景。ONE X系列定位高端专业市场,主打8K高清全景和突破性防抖性能,主要满足影像创作者和极限运动爱好者的需求;GO系列则以”拇指相机”为概念,强调轻量化(仅39克)和便捷性,针对日常vlog拍摄和第一人称视角记录;Ace系列则是一体式广角运动相机,在画质、防抖和续航上寻求平衡,适合普通消费者入门使用。这种差异化定位的产品组合,有效覆盖了从专业用户到普通消费者的广阔市场,最大限度挖掘了各类用户价值。
应用场景突破体现了影石创新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把握。公司早期产品主要聚焦骑行、冲浪、跳伞等极限运动场景,随后逐步向日常拍摄、旅游出行、家庭记录等大众场景渗透。2022年,影石创新推出Link AI智能4K云台摄像头,首次涉足视频会议场景;2023年发布的Flow系列手机稳定器,让普通智能手机也能达到专业级拍摄效果;2024年公测的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则进军航拍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影像创作的可能性边界。这种多场景覆盖战略,不仅扩大了潜在用户规模,更提高了品牌在普通消费者中的认知度,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技术跨界融合成为影石产品迭代的重要方向。公司不断将前沿技术引入影像领域,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2018年,影石与Adobe Premiere Pro合作,为专业创作者提供便捷的后期剪辑方案;2020年携手徕卡联合设计多镜头防抖运动相机,提升成像质量;2023年推出的Ace Pro则整合了AI语音控制、智能场景识别等创新功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影石创新正将VR/AR技术与传统影像结合,其专业级VR摄影机已被NASA用于沉浸式VR直播,并被3D虚拟漫游平台Matterport采用。这种技术跨界不仅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更帮助影石构建起难以复制的技术生态体系。
专业与消费市场的双向渗透是影石产品战略的鲜明特色。与传统影像企业不同,影石创新不走”先专业后消费”的线性发展路径,而是同时在两个市场发力并形成协同效应。专业级产品如Titan系列11KVR摄影机为公司树立技术标杆,提升品牌专业形象;消费级产品如GO系列则扩大用户基础,形成规模效应。两类产品共享核心技术创新,如防抖算法、AI影像处理等,但针对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开发。这种”专业引领+消费放量”的双轨模式,使影石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研发投入,实现商业价值的多层次变现。
影石创新的产品演进路径展现了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战略思维:以核心技术创新为轴心,向相邻应用场景辐射,构建生态护城河。从全景相机到运动相机,从专业影像到大众消费,从硬件设备到内容生态,影石的产品边界不断拓展,但其”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生活”的品牌使命始终如一。这种既专注又开放的产品哲学,正是影石创新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持续领先的关键所在。随着2025年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的推出,影石创新的智能影像生态布局又向前迈出关键一步,为下一个增长阶段蓄力。
管理哲学:90后创业者的组织创新与人才战略
影石创新高速成长的背后,是一套与其技术创新同样值得关注的管理体系。作为中国科创板首位90后敲钟人,刘靖康带领的影石创新团队展现出了与传统科技企业截然不同的组织文化和人才战略。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管理层、扁平高效的决策机制、技术极客与商业思维的完美融合,构成了这家千亿市值公司的软实力内核。在影石创新,管理不是控制和约束,而是激发年轻团队创新潜能的有效框架,这种新型组织模式为中国科技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宝贵范本。
年轻化团队构建是影石创新组织架构的鲜明特征。公司员工超20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50%,平均年龄仅28.5岁——这样一支年轻而精锐的队伍,打破了消费电子行业依赖经验积累的传统观念。影石创新坚信,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智能影像领域,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创新激情和对新兴趋势的敏感度比行业经验更为宝贵。公司核心管理层大多为85后和90后,他们或许缺乏管理大型企业的经验,但对技术趋势和用户需求有着近乎本能的洞察力。这种年轻化团队结构,使影石创新能够保持敏捷的产品迭代速度,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始终领先一步。
极客文化与商业思维的平衡体现了刘靖康独特的管理智慧。作为技术出身的创始人,刘靖康深谙如何将极客对技术的执着转化为商业竞争力。在影石创新,工程师文化受到充分尊重,研发团队拥有极大的技术决策权;但同时,公司又通过产品经理体系和用户研究部门,确保技术创新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展开。这种”技术驱动但不自嗨”的研发文化,使影石能够避免许多技术公司”重创新轻市场”的陷阱。刘靖康本人既是技术专家又是商业领袖的双重身份,为这种平衡提供了关键保障——他既能与工程师深入讨论算法细节,又能从战略高度思考市场竞争和品牌建设。
扁平高效的决策机制是影石创新保持敏捷的关键。与传统科技企业层级分明的组织结构不同,影石创新采用项目制为主的矩阵式管理,重要产品决策往往由跨职能团队快速做出,无需经过冗长的审批流程。公司内部流传的一个典型例子是:2023年Flow手机稳定器从概念提出到量产上市仅用了5个月时间,这种速度在大型消费电子企业中极为罕见。影石创新的管理扁平化不仅体现在组织结构上,更渗透在日常工作中——刘靖康始终保持与一线工程师的直接沟通,经常参与产品细节讨论,这种”无边界”的沟通文化极大提高了决策质量和效率。
全球化人才布局支撑了影石创新的国际业务拓展。公司在深圳、洛杉矶、柏林、东京等地设立研发和运营中心,组建了一支具备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化团队。影石创新的人才战略不是简单的外派中方员工,而是在地招募各领域顶尖人才——德国办公室主攻光学设计,美国团队负责软件算法,日本小组专注精细化制造。这种”全球智慧、本地运营”的人才模式,使影石产品能够真正满足不同地区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影石创新的海外团队不仅承担执行职能,更参与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规划,这种真正的全球化协作,是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难能可贵的组织能力。
创新容错文化为年轻团队提供了成长空间。在高技术风险的智能影像领域,影石创新不追求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而是鼓励团队在可控范围内大胆尝试新方向。公司内部设有创新孵化机制,允许工程师将20%的工作时间用于自主项目研究,一些失败的项目经验也会通过内部技术论坛分享,形成组织学习的宝贵资源。这种宽容失败但不宽容保守的文化氛围,使得影石创新能够持续突破技术边界——从太空全景拍摄到水下360°影像,许多看似冒险的创新尝试最终都转化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影石创新的管理实践表明,在知识密集型行业,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正在被更具活力的新型组织方式所取代。年轻化团队、扁平化结构、全球化视野和容错文化的结合,释放出惊人的创新能量。刘靖康曾总结道:”管理不是让天才变得平庸的过程,而是让普通人能够做出非凡事业的框架。”这套与90后创业者特质高度契合的管理哲学,或许正是影石创新能够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和市场敏感度的组织密码。
资本之路:从天使投资到千亿市值的价值创造逻辑
影石创新的资本故事堪称中国创投史上的经典案例——从2015年天使轮融资到2025年市值突破1200亿元,十年间实现了超过250倍的价值增长,为早期投资者带来惊人回报。这条资本之路不仅记录了一家创业公司的辉煌历程,更折射出中国科技投资逻辑的深刻变迁: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硬科技投资,从短期套利转向长期陪跑,从国内市场转向全球视野。影石创新与投资人的良性互动,为硬科技时代的价值投资提供了生动注脚。
早期投资的战略眼光为影石创新腾飞奠定基础。2013年,IDG资本团队初次接触还在大学创业的刘靖康,便敏锐察觉到这位年轻人的非凡潜力。经过两年跟踪,IDG在2015年3月影石天使轮融资中以65.25万美元(约470万人民币)认购公司20%股份,这笔”见了一面就定了”的投资决策,源于IDG对技术型创始人的坚定信念。当时内部评估的核心只有简单而有力的五个字:”投人,相信年轻人”。不到半年,IDG资本和启明创投又联手投了80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16年迅雷领投C轮数亿元融资,这些早期资本为影石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关键支持。
长期陪跑的投资哲学在影石创新案例中得到完美体现。与追求短期退出的财务投资不同,影石创新的主要投资方都表现出罕见的耐心和定力。IDG资本在后续多轮融资中持续加注,成为陪伴公司时间最长的机构投资人;启明创投从B轮开始连续多轮跟进,见证并参与了影石创新的每一次关键跃升。这种长期陪跑策略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为企业提供战略资源——IDG帮助影石创新搭建国际化团队,启明协助完善供应链体系,迅雷则提供云计算技术支持。投资机构与创业团队形成的这种”价值共创”关系,远超单纯的资本交易,成为影石创新成功的重要助推力。
回报盛宴的惊人规模令整个创投行业瞩目。根据影石创新招股书,IDG资本在上市后持股近12%,按1200亿市值计算持股市值超144亿元;启明创投持股约8.4%,对应市值超过100亿元;迅雷通过2016年的C轮投资,在IPO后持有7.84%股份,市值约94亿元——这一数字甚至是迅雷自身市值(39亿元)的两倍多。早期投资人的回报率普遍超过100倍,IDG天使轮投资的470万元人民币更是增值至144亿元,创造了约3000倍的回报奇迹。这样惊人的财富效应,不仅验证了硬科技投资的巨大潜力,更彰显了长期价值投资的威力。
科创板上市的里程碑意义超越了融资行为本身。2025年6月11日,影石创新正式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700亿元,成为科创板开市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硬科技企业之一。这次上市不仅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34岁的刘靖康作为首位在科创板敲钟的90后创始人,标志着中国科技创业新生代的崛起;影石创新”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的市场定位,则展现了科创板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制度成果。上市后两个月内,公司股价暴涨530%,市值突破1200亿元,市场对影石创新的高度认可,反映了投资者对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科技企业的殷切期待。
资本与创新的良性循环在影石创新案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与许多依赖烧钱扩张的互联网创业不同,影石创新自2018年起就保持健康盈利能力,2023年归母净利润率达22.8%,实现了资本效率与创新投入的平衡。公司利用融资资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技术壁垒;技术优势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带来业绩增长;良好的财务表现再反哺创新投入,形成正向循环。这种”创新-增长-再创新”的资本逻辑,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资本运作形成鲜明对比,也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影石创新的资本之路揭示了一个深刻启示:在硬科技领域,真正的价值创造需要长期主义的投资眼光、专业深入的行业理解和产融协同的战略耐心。当资本市场不再沉迷于模式创新和流量变现,转而关注核心技术突破和全球竞争力时,中国才能培育出更多像影石创新这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科技企业。随着影石创新市值突破千亿,这艘中国智能影像旗舰正驶向更广阔的国际海域,而它的资本故事,也必将激励更多长期资本投身于支持中国硬科技发展的历史洪流中。
行业启示:中国新一代科技创业者的群体崛起与时代使命
影石创新的故事绝非孤例,它代表着一个更为宏大的时代趋势——中国90后科技创业者的群体崛起。从机器人领域的宇树科技王兴兴、智元机器人彭志辉,到人工智能领域的月之暗面杨植麟、面壁智能曾国洋,这些年轻面孔正凭借知识和技术,在硬科技赛道开辟新天地。与上一代创业者相比,这批90后科技创始人展现出一系列鲜明特质:技术驱动而非商业模式创新、全球视野从创业第一天开始、追求产品极致而非短期盈利、雄心勃勃改变世界而非仅仅创造财富。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中国新一代科技创业者的群体画像,也预示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未来路径。
技术深潜型创业者成为新经济的主力军。影石创新刘靖康、宇树科技王兴兴、智元机器人彭志辉等90后创始人,大多拥有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不少人本身就是顶尖的技术专家。彭志辉本硕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曾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在机器人领域有十余年研发经验;王兴兴19岁就做出人生第一台机器人,创立的宇树科技已成为四足机器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这些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对研发有着近乎偏执的投入,影石创新每年研发投入超1亿元,研发人员占比近50%;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同样将研发置于战略核心。这种”技术深潜”的创业模式,使中国企业能够在基础技术层面实现原创突破,而非仅仅停留在应用创新层面。
站在历史维度看,中国正处于从”世界工厂”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型的关键期。影石创新们的崛起,不仅创造了商业上的成功,更重塑着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投身硬科技创业,当风险资本从模式创新转向核心技术投资,当”中国制造”不再意味着廉价模仿而是创新引领时,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才能真正实现。影石创新市值突破千亿只是这个伟大进程的一个缩影,更精彩的故事,正由成千上万中国科技创业者共同书写。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为何知名品牌认为“落地复杂难 IT 项目,商派更具优势”?——剖析商派在“复杂难”数字化项目交付中的竞争力
- Insta360影石创新市值突破1200亿元:90后技术极客刘靖康,用硬科技改写全球消费电子格局
- AI智能玩具赛道火热:ZTE中兴、索尼、字节跳动、乐森、萌友智能纷纷加码
- AI智能家电:技术革新重构生活方式——海尔、美的、格力依托制造优势,华为、小米发挥系统优势;华曦达、云米聚焦特定场景
- AI宠物的“数字温暖”,技术重构下的情感陪伴新物种!百度、小米、华为通过“硬件+AI生态”模式切入
- 童装与电商双轮驱动下的战略突破:361°集团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57亿元
- GENTLE MONSTER(GM眼镜)新加坡滨海湾金沙旗舰店焕新启幕:以空间叙事重构零售未来
- Songmont山下有松:一个国产轻奢包袋品牌的商业进化论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B2B/B2B2b/S2B2B数字化系统 经销商订货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