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多个领域已实现“领跑”或“并跑”,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一关键短板,正制约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升。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五大战略性功能,是全球GDP的核心增长极,对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相连,联合国将其细分为10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它贯穿制造业上中下游各环节,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是知识、人才密集型产业,与传统产业依赖资源、资金、劳动力投入有本质区别。
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具有五大增长功能。其一,是GDP的增长极。以美国为例,其GDP从1950年的4000多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29万亿美元,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从10%升至50%,成为经济体量中最大的增加值板块。欧盟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也达40%,中国虽从1980年的10%升至28%左右,但仍有提升空间。
其二,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独角兽的最大板块。美国科技巨头如苹果、微软等,虽被视为制造业企业,但主要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将制造环节委托代工,凭借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链链头。中国华为亦是如此,围绕多种产品全面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委托国内企业代工。其三,是服务贸易的增长极。
近40年,全球服务贸易占比从5%升至25%,欧美达30% – 40%,中国仅12%。生产性服务业跨国服务构成服务贸易,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不足,大量进口相关服务,如苹果在中国生产手机,拿走大量利润。其四,是产品高附加值的基础。以手机为例,售价六千元中,零部件制造成本约三千元,其余三千元来自软件、专利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嵌入。其五,是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基础。美国、欧洲经济总量中,40% – 60%由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仅20% – 30%,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是重要原因。
中国制造业已取得显著成就。规模上,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从2010年的20%升至30%以上,形成全球产业门类唯一全覆盖,且有望长久保持全球第一。产品档次质量上,在全球制造业最重要的十大板块中,中国有五大板块“领跑”,如高铁、汽车、新能源装备等;五个领域“并跑”,如生物医药、芯片生产等。
然而,中国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仍存在短板。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欧美占比40% – 50%,中国为27% – 30%。二是服务贸易占比低,全球平均25%,欧美30% – 40%,中国仅12%。三是制造业产值利润率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12% – 15%,中国去年为7%,汽车制造业产值利润率也低于日本丰田。四是独角兽比重低,中国股市独角兽占比约10%,欧美达30%。五是全要素生产率占比低。
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良性发展,在“十五五”至2040年,中国需着力消除这些短板,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预计到2040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制造业比重不低于25%,非制造业工业约7%,农业6%,生产性服务业升至35%,生活性服务业保持27%。到2050年,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至40%,生活性服务业25%,工业占30%,农业比重降至5%。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提升其在GDP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中国有望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产品推荐
- B2B/B2B2b/S2B2B数字化系统 经销商订货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