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二季度奢侈品财报季来临,市场情绪却格外克制,没有乐观预期,多家投行与资管机构认为“只要不比预期更差”就能让部分股票企稳。这一轮财报,是检验全球奢侈品市场诸多关键问题的重要窗口。
行业整体承压,前景充满挑战
汇丰银行预计本季奢侈品行业下滑1.7%,此前一季度仅微弱增长0.2%。压力主要来自中国市场持续疲软、美元走弱使赴欧美国游客减少,以及关税压力上升。
核心集团表现分化
七大核心集团表现参差不齐。爱马仕、历峰集团和LVMH被视为“最稳健的部分”,但稳定并不意味着增长。LVMH时尚与皮具部门二季度对中国消费者销售预计同比下滑约15%,主要因境外消费下滑,尤其是人民币贬值背景下中国游客赴日购物支出收缩。历峰的珠宝业务能否支撑高增长预期受关注,分析师预计本季度可实现约10%有机增长,但需考虑金价波动、汇率风险及亚太市场疲软。爱马仕虽保持个位数增长,被部分分析师“结构性持有”,但也有投行下调其股票评级,认为其长期过度依赖皮具品类,多元化能力面临考验。
开云与Burberry是市场博弈“品牌力是否可以逆周期修复”的典型标的。开云的问题在于Gucci品牌定位模糊,新管理层战略未成形,中美市场疲软或拖累整体表现。Burberry改革一年,新一代产品在全球市场缺乏穿透力,若本季度无销售提振信号,市场对其品牌重估逻辑将彻底改变。
Moncler与Prada同属时尚高端定位,路径却不同。Moncler靠户外美学与年轻消费者崛起,但去库存周期结束后增长动能减弱。Prada业绩增长主要靠Miu Miu驱动,主品牌在中国线下门店和北美市场表现低迷,一旦Miu Miu增速放缓,集团估值将受影响。
不同市场面临不同问题
中国市场呈现结构性疲软趋势。各大机构和品牌渠道数据显示,LVMH在日本的中国消费者支出下滑幅度可能达两位数,中国大陆本土市场6月零售数据中,与奢侈品相关品类同比增速跌至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奢侈品正在失去“中间层”消费者,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定价与策略逻辑因此改变。
美国市场看似消费下滑温和,实则隐藏周期性风险。2021至2023年大量“超额消费”透支了高端商品销售,高净值人群持币观望,中产消费因信用卡利率飙升、学贷负担重启而收缩。定位“accessible luxury”的品牌陷入折扣化困境,挤压欧洲传统奢侈品牌,Prada、Burberry等品牌在洛杉矶、芝加哥以外城市门店坪效同比负增长。
奢侈品“金融化”趋势成隐忧
过去两年,奢侈品“金融化”趋势上升,年轻消费者通过信用卡分期、奢侈品租赁、转售套利等方式消费。这虽扩张了品牌客群,但带来消费者忠诚度下降、品牌价格体系受影响等问题,二手市场活跃度上升还使品牌定价逻辑围绕“二手市场保值率”调整新品策略,稀释了奢侈品的软价值,对腰部品牌打击巨大。
在这个信心稀缺的阶段,资本市场更关注能否看到“趋势逆转的斜率”,真正守住定价权与品牌力的品牌,才能撑住估值底线。接下来两周的财报季,无疑备受瞩目。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品牌云店新零售商城 品牌连锁O2O新零售商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