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3日,雀巢集团正式宣布完成对徐福记剩余40%股权的收购,为这场历时14年的资本联姻画上句号。此次交易不仅标志着徐福记彻底告别家族企业时代,更折射出外资巨头在华战略从“控股参与”向“深度运营”的转型。在消费复苏与行业分化的背景下,这场收购案既是雀巢加码中国市场的关键落子,也是中国食品行业全球化竞争格局的缩影。
从“控股”到“全资”:一场跨越14年的深度合作
2011年,雀巢以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股权,首次将这家中国糖果龙头纳入麾下。彼时,徐福记凭借年营收43亿元、散装糖果市场超30%的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然而,这场“中西合璧”的蜜月期暗藏挑战:徐氏家族坚持本土化运营,雀巢则试图植入全球化管理基因。
随着创始人年事渐高、二代接班意愿薄弱,雀巢逐步通过职业经理人团队推动徐福记转型,2024年其营收突破70亿元,散装糖果市场份额逆势攀升至35%,成为雀巢大中华区糖果业务(贡献16.1%销售额)的核心引擎。亮眼业绩最终促使雀巢以相同估值完成剩余股权收购,实现全资控股。
战略互补:本土基因与全球资源的双向赋能
此次收购的背后,是双方对资源整合的迫切需求。对雀巢而言,徐福记的渠道网络(3500家经销商、130万终端门店)和供应链优势(东莞四大工厂、127条自动化产线)是其争夺下沉市场的关键。
2024年雀巢大中华区定价贡献率下滑至-1.5%,急需通过徐福记的本地化能力破解渠道瓶颈。反观徐福记,面对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新锐品牌的冲击,亟需雀巢的研发能力(如0糖技术)和全球化渠道(已试水东南亚市场)实现突围。雀巢CEO张西强在公告中强调,双方将“结合高效运营与创新能力”,加速品牌增长。
行业变局:本土品牌的挑战与机遇
收购案的落地,或将重构中国糖果市场格局。一方面,雀巢借助徐福记的渠道垄断力可能加剧行业集中度,挤压中小品牌生存空间。例如,雀巢计划导入AI需求预测系统,将徐福记新品研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6个月,并通过260万分销网点实现全渠道覆盖。
另一方面,本土品牌也迎来倒逼升级的契机。徐福记推出的健康化产品(如100%果汁软糖)和数字化营销实践,为行业树立转型样本。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徐福记的集约化优势和产业链完整度在行业低迷期尤为突出,未来与雀巢的资源协同将加速创新迭代。
未来展望:国民品牌与国际巨头的融合试验
全资控股后,雀巢对徐福记的整合路径已清晰:短期通过供应链协同(东莞基地承接东南亚代工)提升产能利用率至90%;中期推动品牌矩阵重组,或将其独立为“国民零食事业部”,与雀巢咖啡、太太乐形成三大支柱;长期目标直指2025年营收破百亿。
然而挑战犹存:食品饮料赛道新品牌频出,加上价格战下的利润压力,均考验着雀巢的本地化运营智慧。
结语
雀巢与徐福记的“完全融合”,揭示了一个深层趋势:在消费分级与全球化交织的当下,外资巨头正从“输出标准”转向“融入生态”,而本土品牌则需在开放竞争中锤炼韧性。正如雀巢CEO傅乐宏所言,“少即是多,专注头部才能穿越周期”。这场收购不仅是一场资本交易,更是检验中国市场“开放度与本土品牌生命力”的试金石。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2025「情绪消费」爆火:是消费升级,还是智商税?
- 2025年从DeepSeek到阿里云通义千问,中国大模型密集开源,加速推动中国AI生态发展
- 2025年加速布局三线及以下低线城市!屈臣氏watsons计划开设500家门店
- 2025年小红书商业内容爆款策略全解析:从用户洞察到内容引爆的实战方法论
- 2025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趋势分析:优胜者聚焦高增长市场(如机器人手术)和优化产品组合,实现收入增速16%
- 中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发展趋势深度解析:全国户外运动商户总量达 2.7 万家,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突破 2 亿
- 2025 年中国家电零售与创新趋势解析:以旧换新国补激活需求,AI 技术渗透至研发、供应链、营销
- 拼多多的千亿利润密码:从“野蛮生长”到“新质供给”的战略跃迁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