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中,品牌战略的制定已无法仅依赖历史经验。英敏特(Mintel)发布的《2026年全球消费者趋势预测》深刻揭示了地缘冲突、经济波动、气候危机与科技突破如何重塑市场格局。
消费者价值观正变得愈发脆弱且多元:他们既渴望安全感,又追求新鲜感;既拥抱科技便利,又警惕算法操控。本文将以“警惕算法”、“年轻不设限”和“情感赤字”三大趋势为核心,结合数据与案例,重新梳理其内在逻辑与商业应对策略。
一、警惕算法:从“效率优先”到“赋能于人”的范式转移
算法曾被视为提升生活效率的幕后工具,如今却演变为塑造身份认同与世界观的强大力量。消费者逐渐意识到,算法在简化决策的同时,也可能剥夺其自主权。英敏特数据显示,45%的美国消费者表示喜欢与众不同(2025年),较2023年的36%显著上升,反映出对同质化内容的抵触。而69%的美国消费者认为算法推荐不如朋友推荐有趣,进一步凸显了对真实连接的渴望。
算法疲劳的临界点与品牌机遇
算法疲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特定场景下集中爆发。例如,在购物决策过程中,当消费者反复看到相似推荐或陷入“无意识刷屏”状态时,易产生倦怠感。品牌需回答关键问题:何时消费者最需要摆脱算法控制? 答案可能存在于高参与度消费(如奢侈品、体验式服务)或情感密集型决策(如健康、教育)中。 品牌应对此趋势的策略不应是彻底抛弃算法,而是重新定位其作用。例如,抖音的“恋夏风”话题在30天内获得37亿次观看和1亿次互动,成功将算法与用户自发创作结合,形成情感共鸣。轩尼诗X.O通过定制化酒瓶设计,让消费者参与包装创作,实现了算法与人工创意的协同。这些案例表明,品牌需在以下方向突破:
- 透明化算法逻辑:如谷歌在美印测试的新闻定制功能,赋予用户筛选权;
- 强化情感连接:通过用户共创、线下活动等方式,弥补算法在情感表达上的不足;
- 平衡效率与惊喜:在推荐中保留“非预期”内容,打破信息茧房。
二、年轻不设限:寿命延长下的“中场人生”与商业新赛道
随着全球人口寿命延长,传统生命里程碑(如求学、就业、婚姻、退休)的边界日益模糊。消费者不再将满足感局限于青春期或延迟至退休后,而是寻求在“加长版中年阶段”实现持续成长。英敏特数据显示,36%的加拿大千禧一代优先考虑享受生活而非储蓄退休,而89%的中国互联网用户重视“体验正宗的地方特色”,反映出对当下价值的重视。
第二人生:重启生活的常态化与品牌角色
“第二人生”甚至“第三人生”已成为30+至60+人群的普遍选择。例如,Camp No Counselors为成年人提供全包式周末休闲活动,将游戏、社交与放松结合,满足中年群体对“微退休”的需求。品牌需思考:如何设计适应流动性生活的产品? 答案可能在于模块化服务(如灵活课程、离职长假支持)或跨代际体验(如按兴趣而非年龄划分的户外活动)。 此外,中老年市场的潜力不容忽视。
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例预计在2070年达到39%,中国消费者在延迟退休背景下更加关注体能维持(84%的40-65岁消费者认同此需求)。品牌如NutrenSenior通过“看到自己健康老去”活动挑战年龄刻板印象,Stripes Beauty则以拥抱中年为主题的营销,成功切入这一市场。 品牌战略需聚焦:
- 生命周期适配性:开发可随年龄调整功能的产品(如健康监测与休闲体验结合);
- 情感投资导向:帮助消费者平衡当下享受与长期规划(如旅游、技能学习);
- 社群共建:通过兴趣社群促进代际交流,如Lawa app通过游戏化步行鼓励全龄运动。

三、情感赤字:自动化社交中的孤独经济与连接重构
在效率至上的社会中,人际互动逐渐被自动化技术替代,导致日常社交的“微连接”流失。英敏特数据显示,75%的巴西消费者愿意用平板点餐以避免人际互动,而33%的日本千禧一代更重视独处而非朋友社交。这种“情感经济学”使得关注成为稀缺商品,消费者在便捷与情感深度间艰难权衡。
虚拟陪伴与真实情感的悖论
生成式AI的兴起提供了低风险的情感替代品。2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AI进行聊天陪伴,但这种互动缺乏真实关系中的混乱与脆弱性——而恰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情感深度。品牌面临抉择:是优化体验以消除不适感,还是保留人际互动中的随机性? 一些品牌已探索平衡之道。例如,喜力啤酒的“酒吧约会”app通过右滑模式连接线下酒吧体验,为社交注入活力;中国品牌一点点开设宠物友好店,以“毛孩子”为媒介提供治愈空间。这些案例表明,品牌可通过以下方式缓解情感赤字:
- 创造低压力社交场景:如兴趣工作坊、主题聚会,降低连接门槛;
- 强化非交易性互动:如家乐福无人超市虽提升效率,但需补充人性化服务;
- 拥抱情感多元化:从宠物陪伴、自然疗愈到自爱实践,拓宽情感支持边界。

四、趋势交织下的战略启示:在多样性中寻找品牌路径
三大趋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例如,算法厌倦(警惕算法)可能推动消费者转向线下体验(年轻不设限),而体验中的情感需求(情感赤字)又反过来影响对算法服务的评价。品牌需避免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基于自身定位选择融合策略:
- 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算法应服务于个性化而非同质化,如Character.AI的AI原生社交推送需保留用户共创空间;
- 生命周期视角的产品设计:从“一次性满足”转向“伴随式成长”,如Prickly Pear Health为围绝经期女性提供AI健康管理工具;
- 情感价值量化:将“连接成本”纳入品牌体验评估,如Burn Lab健身房为创作者提供社交空间,强化线下归属感。
结语:在流动的时代锚定价值
2026年的消费者趋势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科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正在侵蚀人的自主性、年龄意义与情感连接。品牌若仅追逐短期流量或固守传统生命周期营销,将难以应对未来的多样性挑战。真正的机遇在于,通过深化对消费者价值观的理解,在算法与直觉、年龄与体验、效率与情感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唯有如此,品牌才能超越“病毒式传播”的昙花一现,建立持久而忠诚的用户关系。 未来属于那些既能洞察宏观趋势,又能为个体提供微观意义的品牌。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