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从《Her》到现实
2013年上映的电影《Her》描绘了一个人与AI相依相恋的美妙故事,十年后的今天,ChatGPT等强AI的出现让我们依稀看到了”Her”的影子。AI陪伴已经从科幻走向现实,形成了包括虚拟角色、心理顾问、游戏陪玩等多个细分赛道。根据腾讯研究院的调研,9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AI陪伴产品,预示着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预计到2027年,中国AI陪伴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其中虚拟故事角色、AI心理顾问和AI游戏陪玩将成为最主要的增长点。
市场现状与用户需求分析
陪伴的本质与神经递质机制
“陪伴”这一概念具有广泛的内涵,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到与宠物、植物甚至家具的相处都可以产生陪伴感。从神经科学角度看,不同类型的陪伴激发不同的化学反应:
- 多巴胺:与欲望、激情和成瘾相关,主导”内容消费”型陪伴
- 催产素:促进人际连接、信赖与安全感,是”陪伴”最核心的体验
- 血清素:带来平和、宁静的体验,与催产素共同作用
当前大多数AI陪伴产品主要通过刺激多巴胺分泌来吸引用户,处于”陪伴”和”内容消费”之间的模糊地带。真正能建立长期情感连接的”催产素-血清素”向陪伴产品仍面临技术挑战。
八大细分赛道及市场潜力
腾讯研究院识别了AI陪伴的八大主要赛道:
- 虚拟故事角色:最成熟的赛道,54%受访者表示有兴趣,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达400亿元
- AI虚拟男友/女友:44%用户感兴趣,核心用户与虚拟角色建立恋爱关系
- AI心理顾问:61%用户感兴趣,预计市场规模150-200亿元
- AI游戏陪玩:预计占游戏陪玩市场30%,规模100-150亿元
- AI虚拟偶像:付费能力强,预计规模100-150亿元
- AI开放世界游戏:技术门槛高,预计规模30亿元
- AI儿童陪伴:寓教于乐,预计占玩具市场10%,规模100亿元
- AI老年陪伴:缓解孤独感,预计规模40亿元

用户画像与需求差异
不同人群对AI陪伴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性别差异:
- 女性更重视情感连接和虚拟形象审美,偏好2D动漫和3D动画形象
- 男性更关注功能性和隐私保护,偏好真人形象和人形机器人
- 男性对虚拟女友需求强烈,女性则区分不同幻想对象
年龄差异:
- 学生群体(56%)更担心负面情绪影响他人,偏好AI心理顾问
- 职场人面临社交空缺,更倾向虚拟男女友等关系补充型产品
使用场景差异:
- 个人使用更关注情绪价值和颜值
- 家庭使用(儿童/老人陪伴)更看重实用功能和物理实体,付费意愿更强

技术瓶颈与产品挑战
当前AI陪伴的三大技术短板
-
记忆缺失问题:AI无法保持用户喜好和习惯的连贯性
- 当前LLM的”长期记忆”能力仍然不足
- 两种解决思路:”快慢思考”架构与长文本处理均未成熟
-
情节推动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 当前AI过于被动,难以创造性引导对话或故事
- 需要提升”在合理时间触发合理情节”的能力
-
多模态交互欠缺:真实感不足
- 主要依赖文本或语音,缺乏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丰富交互
- 视频生成等技术尚未成熟,影响沉浸感
恐怖谷效应与产品设计
当AI形象过于逼真但不完全像人时,会引发用户不适感。当前技术条件下,避免高度逼真的人形AI是更明智的选择:
- 采用2D风格化或卡通渲染规避恐怖谷
- 动作捕捉技术成本过高,不具备大规模应用优势
- 儿童和老人陪伴产品更适合非人形设计
社会价值与伦理挑战
AI陪伴的积极意义
- 缓解社会孤独问题:中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AI可提供情感支持
- 心理健康辅助:为焦虑、抑郁人群提供随时可得的倾诉渠道
- 弱势群体关怀:
- 儿童:满足求知欲和情感需求
- 老人:健康监测、提醒和主动互动,减轻孤独感
- 残疾人:日常辅助和情感支持,如”Be My AI”帮助视障人士

潜在风险与社会问题
-
人际社交瓦解:
- AI成为社交网络唯一中心,减少人与人直接连接
- 可能削弱现实人际关系建立能力
-
催化人性黑暗面:
- 虚拟世界的极端行为可能迁移到现实
- 已有AI催化用户极端行为的案例报道
-
自我中心化:
- AI的极致迎合可能导致用户难以理解他人需求
- 对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不切实际期望
商业模式与未来展望
变现路径与付费意愿
当前用户付费意愿呈现以下特点:
- 整体付费意愿较低,48%用户倾向15-30元/月的订阅
- 虚拟故事角色主要依赖广告变现
- 家庭场景(儿童/老人陪伴)付费意愿显著高于个人使用
- 虚拟偶像等细分领域存在高付费用户群体
“懂我”:AI陪伴的终极目标
理想的AI陪伴应具备:
- 深度理解:把握用户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
- 主动服务:预测需求,提供个性化建议
- 双向互动:主动参与对话,引导话题方向
- 共同进化:随用户成长而调整,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第三类家庭成员”的伦理思考
未来高度智能的AI陪伴可能面临:
- 身份认同:能否被视为平等家庭成员
- 权利界定:对AI的虐待是否应受道德谴责
- 人机关系:重新定义人类在智能时代的独特性
结论:谨慎乐观的前景
AI陪伴市场潜力巨大,但面临技术、伦理和社会接受度等多重挑战。短期内,以多巴胺刺激为主的娱乐型产品将主导市场;长期来看,能建立真正情感连接的”催产素-血清素”向产品才是发展方向。企业需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技术进步,AI陪伴有望从”内容消费”升级为”心灵伙伴”,但这一过程需要技术、产品和社会观念的协同进化。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实验室及工业检测仪器设备B2B采购商城解决方案
- S2B2C商业模式与商城系统功能全面解析|商派B2B
- 千亿级AI陪伴(AI虚拟恋人/AI心理顾问/游戏陪玩/AI老年陪伴)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 2025中国适老化智能科技行业深度分析:2.2亿老年客群下的千亿科技产品蓝海|商派
- 2025上半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8400亿元,推动数字农产品电商创新体系建设
- 从“万店互联”向“万物即达”:即时零售爆发下的O2O商城平台重塑消费体验;未来无人配送与AI调度成为降本关键
- 2025年中国香水香氛市场深度分析:宋朝、观夏巧妙融合东方元素;尹谜、TTOUCHME等聚焦低端市场
- 2025中国运动与户外消费市场全景解读:从全民健身到产业升级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全渠道一盘货OMS方案 全渠道一盘货库存管理与共享/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