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汇尚、商派
编撰:徐礼昭
一、假如某知名国际服饰品牌,以100万年薪招聘商品运营总监,你敢去应聘吗?
二、你知道GLOBAL(业务全球化)企业,会遇到哪些与本土品牌不一样的商品运营难题吗?
如果说本土品牌实现“一盘货”经营尚有难度,国际化品牌在商品运营上则面临更为复杂的跨国商品跨渠道运营管理难题。
本文以国际品牌为了参加中国各大平台的双11活动,从全球各个渠道调货、物流管理、信息归档、商品上架的运营流程为例,解析GLOBAL(业务全球化)企业的商品运营管理。
·1·
不同国家、不同编码的各类商品,
如何实现统一识别、匹配和全渠道上架?
背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得零售企业可以打通线上线下,把线上线下的业务融合在一起,形成闭环,构建新零售新业态。
案例:某国际轻奢男装品牌,货品生产受全球疫情影响,九月底才最终确定调货计划。这批为双十一准备的货品,从全世界各仓库调集,包括从国内线下门店的调货。
众所周知,鞋服品牌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商品管理系统,同一款货品,不同产地、季节,甚至不同的销售渠道,都会生成不同的商品编码。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商品的识别、追踪与数据收集整理,对于GLOBAL(业务全球化)企业来说,遵循不同的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还有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都会反应在商品编码上。
举例来说,同样的颜色,在不同国家地区销售时色号都会有差异。基于这样的背景,这个国际轻奢男装品牌从全球各渠道调集的货品,面对如此大批量的到货,如何短时间内归集到国内电商平台销售?
解决方案流程:
【1】商品部门在收到产品信息后,快速整理分析,哪些款式是之前从未在电商平台上架销售过的,整理商品信息做为新品上架。
【2】还有一部分是已经在电商平台上架销售过的,但在整理这部分商品信息时,发现同款产品,由于产地、季节等的不同,商品编码会出现细微的差异,但在电商平台前台店铺销售时,一个指定商品,只能有一个商品编码,而仓库发货时,是按照产品本身的编码(品牌自编码)或者条码(常见的69码)来识别货品。此时,如何让仓库里的货品和电商平台前台店铺的商品精准匹配起来成为亟待解决的情况。
看到这里,大概有点晕了,货品?商品?产品?之间是什么关系?平时我们在这三者之间并没有特别清晰的划分,到了具体业务时,他们有什么概念区别?
不同的语境里,货品、商品、产品即可以指同一样东西,也可能分别是三个概念。
在品牌方和仓库,以及系统提供方之间,为了统一识别,有必要做以明确,方便大家理解和区分,这里引入“物料”的概念。
通过基础物料与销售物料再到商品的串联与转变,用系统这个“翻译器”,实现前台店铺映射和后端仓库发货识别统一,不仅可以在系统中实现控制 “先进先出”原则的出货,同时还可以实现随机组合,并在组合中随机选择几件等多种随运营和活动需要的销售形式。

前台商品销售的问题解决了,但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批从全球各个渠道组织的货品,到货时间相差很大,而各大电商平台活动不可能等这批货都到了再开始。
当第一波预售开启时,有批货还没到港。这边平台活动开始已经锁定商品页面库存,而后面这批货到了又要上架销售,怎么办?
新零售全面铺开的情况下,多平台多渠道已成常态,大型活动往往又是“百家争鸣”,为了销售业绩,都在抢货品。“一盘货”的品牌通常会采取“分货”的模式,在活动开始前制定库存规则,实现销售的最大化,同时尽量避免“超卖“的发生。
今年双十一,“两次暴发,双倍快乐”,同一时间段内,预售商品平台锁定库存,而正常销售的商品库存并不锁定。
服装类目的SKU种类非常多,正常情况下设定活动分货规则要考虑多方因素,已经很复杂,而现在货品未到港到仓,没有清点详细的种类和数量,此时还要结合平台活动的具体情况,在指定时间段内给不同货品到指定SKU制定出明确的分货规则难度比较高。
这时就需要灵活的库存分配逻辑,系统通过设定预留安全库存,并且可以按优先级,匹配平台活动时间,释放不同批次库存数,支持随着具体到货情况变化的库存分配规则。(商派智能运营中台系统提供此项技术支持)
新零售是数据驱动的全天候、全渠道零售平台+供应链的变革,虽然系统不是万能的,但随着系统功能不断贴近实际业务,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会提供更多使业务增长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