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2.2亿老年人遇见人工智能,不仅是一场技术普及,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份报告揭示了令人惊喜的真相:老年人不是科技的旁观者,而是充满潜能的深度参与者。
老龄化与智能化:时代发展的双重奏
截至2024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6%,中国正加速从深度老龄化社会向超高龄社会演进。与此同时,生成式AI用户规模在2025年6月达到5.15亿人,半年翻了一番。 这两个看似平行的发展趋势,实际上正在快速交汇融合。阿里巴巴与浙江开放大学联合发起的“老有所AI”公益行动,通过对5557位老年用户的深入调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银发+AI”的生动图景。
趋势一:城乡老人“各有所AI”,高黏性有活力
调研数据打破了我们的刻板印象:虽然高龄老人使用AI的比例较低,但他们一旦开始使用,反而黏性更大、频次更高。6个年龄段(50-55岁至76岁+)的AI使用率从69.67%递减至42.52%,但高频用户占比却从29.94%递增至45.05%。

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城乡差异中。随着地域从城市下沉到农村,老人AI认知普及率明显下降,但农村组的高活用户占比反而更高。这说明接触和学习是主要门槛,一旦跨越,AI就能有效解决痛点,形成使用习惯。 更令人惊喜的是,老年先行者对AI的探索远超想象。一位退休媒体编辑将AI用于配音创作,延续职业兴趣;退休保险人员利用AI学习古诗词写作;更有受访者付费升级大模型能力,将AI融入投资咨询、创意设计和法律咨询。 这些老年用户展现出成熟、辩证的综合素养。一位受访者清醒认识到AI可能带来“思维懒惰”,刻意先独立思考再使用AI优化;另一位受访者与在美院上学的女儿辩论,指出AI在艺术领域的颠覆性价值。
趋势二:医疗AI行业火爆,延长健康预期寿命
对老年群体而言,AI的价值在健康场景率先爆发。AI技术通过两条路径服务老人:直接to C满足刚需,或先to B再to C,通过专业机构放大价值。 to C层面,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开发的失智症筛查小程序“记忆守护”,融合语音对话、图像识别技术和风险评估模型,用户通过语音回答问题或画钟就能测试失智风险。夸克App的“健康助手”学习上万本专业书、千万篇论文,直给正确答案,避免不良信息干扰。

to B层面,专业机构成为AI价值的转化器。护理机器人虽功能成熟,但价格和空间限制使家庭推广困难,更合理路径是由养老院、医院等机构引入提升服务能力。熙牛医疗助力浙大一院成为全国首家智慧医院业务系统整体上云的三甲医院,数字化系统新增面向医生的“AI问答”功能,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提升服务效率。 达摩院的“平扫CT+AI”多癌筛查技术覆盖9个国家和地区,服务2000万人次,用户无需额外检查,这项生产力工具的直接受益者是C端用户。
趋势三:AI打造安全之网,成为居家养老标配
中国养老素有“9073”说法(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占比90:7:3),居家养老是基础形态。然而空巢老人达1.18亿,其中3000多万独居老人,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和突发应急是首要痛点。 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9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约70岁,人均有8-9年带病生活时间。超过1.8亿老年人是慢性病患者,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约4000万。 AI公共服务和智能硬件正成为居家养老标配。在浙江宁波鄞州区东钱湖镇,医康养护综合服务中心为慢病老人配置穿戴式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数据并预警风险,运用AI分析近三年就诊记录,筛查高风险人群,实现有效干预前置。 智能硬件产品存量大、增速快且价格亲民。淘宝天猫平台兼具语音对讲、健康监测和防走丢追踪功能的智能手表售价不到200元,天猫精灵智能音箱约100元,400元左右的AI网络摄像头功能一应俱全。

趋势四:AI机器人分担照护重任,但难以替代真人
养老护理人力紧缺问题突出,持证养老护理员仅50万人,缺口达550万人。95%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员超过40岁,年度流失率高达40%-50%。 调研中近200位老人主动留言提出对“机器人保姆”的具体预期,希望实现照看、护理和陪伴功能。需求聚焦三个方面:机器换人免去保姆招聘磨合麻烦;更好保护隐私;在失能状态下维持自立自尊。
然而,通用具身机器人落地面临三重挑战:技术路线尚未收敛、领域知识不具备、推广初期鸿沟难跨越。中短期内具身智能技术无法成熟,但三类专用机器人已派上用场:看护机器人(电动护理床、应急响应机器人等)、康复机器人(下肢助行器、外骨骼机器人等)、陪伴机器人。可构建“协同照护”机制,机器人与人协同服务。
趋势五:AI排解晚年孤独,但有陪伴无“人”情
情感陪伴是AI赋能养老的重要议题,但也是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复杂领域。调研显示,老年人对情感陪伴的需求强度与受教育水平呈明显负相关。 当前AI陪伴存在三大局限:被动交互与情境感知缺失、文化背景与方言习惯隔阂、无法共情的“标准答案”。
82岁的李阿姨情绪低落时,AI能提醒吃药播报天气,却无法“读懂空气”主动关怀;湖南的周阿姨乡音浓重,AI无法识别她想听的花鼓戏;78岁王大爷分享与妻子的珍贵记忆,AI只能给出程序化回应。 破局之路在于重新定义“满足”标准。中短期内,AI可分两步进化:1-3年内成为“高情商对话者”,4-8年内成为“具身智能伙伴”。AI的定位不应是“替代”人类情感,而是成为家庭与社区之外全新的、可靠的陪伴选项。
趋势六:智能产品适老化,创造巨大消费增量
随着个人资产积累和健康意识增强,新一代老年人从“节俭养老”向“品质享受”升级。淘宝天猫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具备适老化功能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销售金额同比增速分别超过200%和350%,智能机器人销售金额同比增速接近200%。 适老化智能家居产品为老人生活提供便捷体验和安全保障。掌静脉门锁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50%,有效解决老年人忘带钥匙、指纹磨损等问题。
当老人用手掌开门时,灯光自动亮起、空调自动启动,带来舒适生活体验。 智慧出行服务方面,55岁至65岁的活力银发群体超过2亿人,收入稳定消费能力强。AI成为解决消费堵点的利器,飞猪“问一问”、高德无障碍导航等产品有效消解出行顾虑。智能翻译机让老年人在异国他乡轻松交流,购买金额同比增长近300%。
趋势七:人机协作,老人善用AI发挥更大余热
随着健康水平提升和人均寿命延长,传统“到点退休”观念被重新审视。AI赋能的人机协作正放大老年人的经验优势,延展社会参与度。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判断:“未来,自然语言就是AI时代的源代码,任何人用自然语言就能创造自己的Agent。”这一范式转换为老年人打开“职场第二春”大门,“经验+AI”组合赋予前所未有的竞争力。 在专业服务、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领域,老年人可借助AI实现价值再生。一位退休建筑设计师可通过自然语言向AI描述构思,快速生成设计草图;非遗传承人可让AI整理手工艺流程成体系化课程;资深心理咨询师可借助AI摆脱事务性工作,专注于情感支持。 AI极大降低创业门槛,为老年群体开辟更广阔价值实现空间。一个有经验的大脑加上一组AI Agent,就能组成专业高效的“一人公司”。
趋势八:银发族AI应用普及=易用的产品+多元化培训
实现“老有所AI”需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建温情、包容、友好的AI社会生态。调研显示,子女或亲友的指导并非老年人学习AI的主要渠道,政府主导或社会组织提供的免费课程与培训是最渴望的知识来源。

产业界的产品适老化是关键一环。老年人对AI产品的核心诉求是操作简单、交互友好、功能实用,这要求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量适老化:引入口语、方言数据集;主推语音交互;界面简洁字体大;引导教程融入生活场景。 安全顾虑是另一道鸿沟,但老年群体对AI的整体态度积极乐观。斯坦福大学《2025年AI指数报告》指出“中国民众对AI乐观程度全球第一”,本次调研中,七成建议关注易用产品和培训,仅4%表达安全顾虑。

未来展望:构建全龄友好的AI社会
“银发+AI”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2.2亿老年人能够平等享受科技红利,当AI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温暖解决方案,我们正在构建的不仅是一个智能社会,更是一个全龄友好、充满温情的社会。
这份报告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老年人不是科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参与者。他们需要的不是俯视的“帮助”,而是平等的“赋能”。随着AI技术不断发展和适老化程度提高,银发族与AI的融合将释放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未来已来,在这场跨越数字鸿沟的温情革命中,每一个老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份智慧都值得被充分激活。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真正“老有所AI”的美好社会。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相关文章
产品推荐
- OMS全渠道智能运营中台 公私域连通/多系统集成/全渠道订单智能路由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02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