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老龄化社会的照护困境与科技破局
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照护压力。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22.0%,失能人口规模逼近5000万人,而持证养老护理员仅50万人,养老员护理供给缺口高达550万人。叠加护理员”高龄化”、30-50岁年龄段结构性断档等问题,让传统人力养老模式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照护需求。
在此背景下,可提供康复训练、日常护理、情感陪伴等全场景服务的养老机器人,成为弥补人力缺口、优化养老质量的关键抓手,有望缓解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困境。2025年,我国牵头制定的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为全球养老机器人的设计、制造等提供统一基准,加之政策持续支持与技术不断突破,养老机器人行业未来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智能养老机器人产品体系:康复、护理与陪伴的三足鼎立
智能养老机器人是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服务设备,通过技术手段弥补人力照护的缺口,并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辅助、健康监护、康复训练、情感陪伴等服务,以此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功能维度看,智能养老机器人涵盖多方面服务。生活辅助类设备如智能轮椅、外骨骼机器人等,依托人体工学设计与步态训练算法,能辅助老年人完成行走、站立等日常活动;健康监测领域,可穿戴设备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生理参数,还能联动医疗机构开展健康预警,为老年人健康提供动态保障;情感陪伴型机器人借助语音交互、情感交互功能,能缓解独居老人的心理压力,给予精神层面的关怀;护理服务方面,大小便护理机器人可自动处理排泄物,减轻护理人员负担,智能护理床能灵活调整床体角度,进一步优化护理效率。
依据核心功能,养老机器人可分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三类:
康复机器人是一种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实现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功能的医疗机器人,被广泛认为是工业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的结合。目前康复机器人主要适用于因脑卒中、脑部损伤、脊柱损伤、神经性损伤、肌肉损伤和骨科疾病等引起的上肢或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型康复机器人可通过重复、精准且可量化的训练,帮助患者重塑大脑运动神经通路,恢复大脑对肢体运动的控制,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机器人的技术核心是传感、控制和人工智能算法的结合。
按照针对躯体的部位,可分为上肢机器人、下肢机器人。按应用场景,康复机器人主要分为医疗训练用和生活辅助用两大类。其中,医疗训练用康复机器人根据其形态和与人体的接触方式,可分为可穿戴式(如外骨骼机器人)和非可穿戴式(如许多台式训练设备)。外骨骼机器人是目前市场占比最高的康复机器人类型,其集成了传感、控制、信息融合、人工智能和移动计算等多种技术,通过可穿戴的机械结构与人体协同来辅助运动。
护理机器人是用于辅助医护人员完成日常护理任务的专业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于医院、养老院等医疗机构。护理机器人采用了先进的传感技术、机械臂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能力和任务执行精度。例如,配备视觉识别系统和语音助手,可以帮助护士进行药品分发、病人体征监测等工作;而灵活的机械臂设计则使得机器人可以协助病人翻身、移动等活动,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目前商用的护理机器人主要指智能护理产品,可以执行老人大小便清洁、身体洗浴、夜间翻身等任务。
护理机器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护理支援型,以支援移动、入浴或排泄为目的;二是自立支援型,旨在帮助被护理者行走、吃饭、复健,辅助其自行完成走路、站立等动作;三是交流/安全型是搭载IoT或AI的机器人,能通过感知器实时监测被护理者情况以保障安全。
当前护理机器人已实现多模态感知(视觉、听觉、触觉、力觉融合),可识别20种以上日常行为,如服药、如厕、进食等,并具备健康预警功能。在人机交互方面,2025年主流产品已支持方言识别、多轮对话、情感识别,交互体验优化和情感支持功能有望提升老年用户的接受度。机械臂设计方面,新一代护理机器人已搭载高精度力觉反馈系统,大幅降低误操作率,可安全完成翻身、喂食等复杂动作,显著减少护理人员体力消耗和职业伤害。
陪伴机器人是融合人工智能、情感计算、多模态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技术的智能设备,核心功能是为用户提供情感支持、社交互动及生活辅助,尤其针对老年人、儿童、独居者等易产生情感缺口的群体。其技术本质是通过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系统,模拟人类陪伴行为,缓解孤独感并提升生活质量。同时,这类机器人还可集成健康监测、用药提醒等实用功能,进一步拓展服务场景。
陪伴机器人主要有三种形态:人形机器人、动物型机器人、智能硬件终端。人形机器人具有拟人化外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强角色认同感;动物机器人采用毛绒外形(猫/狗/海豹),低成本疗愈属性;智能硬件终端无实体形态,以语音/屏显(智能陪伴屏)交互为主。
二、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百亿市场正在加速爆发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2020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38亿元。到2023年,随着服务机器人市场的整体增长,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也相应扩大,据世界机器人大会披露的数据及相关占比核算,2023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66亿元。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感器、伺服电机、AI芯片、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成熟,养老机器人在智能照护领域正从”功能实现”向”体验优化”转型。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83亿元。
根据国金证券测算,养老场景B端和C端的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五年内有望突破170亿元。B端(养老院、医院)依据《中国社会报》数据,有注册登记床位517.2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58.90%,入住率39.30%。结合当前及未来价格趋势,假设机构型养老机器人单价10万元,预计中期(5年)渗透率10%,市场规模可达119.7亿元。C端(家庭)参考新华社空巢老人数据及相关调查,经计算高龄空巢家庭约670万户,假设消费型养老机器人单价5万元,中期(5年)渗透率1.5%,市场规模为50.25亿元。
根据方正证券测算,假设未来对非失能老人配备健康监测类、情感陪护类和行动辅助类机器人,对失能老人配备健康监测类、情感陪护类、护理类、移动康复类服务机器人,预计2030年健康检测、情感陪护、护理、行动辅助机器人均价可以分别降至0.2、2、3、3万元,预计到2030年我国养老服务机器人总购置费用可能超过2万亿元,对应年产值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
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正进入高速增长期。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20亿美元,CAGR(年复合增长率)28%。根据ABI Research数据,预计2028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8亿美元,2025-2028年CAGR达到47.7%,至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68亿美元,2020-2030年CAGR为33%。
三、需求驱动力:老龄化、护工缺口与政策支持三重叠加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状态
我国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呈现加速状态。2024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呈现负增长。根据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15至2024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从22340万人增长至310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6.1%提高至22.0%;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从14524万人增长至2202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0.5%提高至15.6%。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大致每4个老年人口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发布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8%。根据泽平宏观《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5》,预计中国在2030年左右进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7.4%,企稳一段后将再度上升至2084年及之后的约48%。到2030、204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6亿、3.5亿,约占全球老年人比重分别为25.6%、26.5%。
随着1962-1975年第二轮婴儿潮出生人口逐渐衰老并进入生命终点,未来30多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快速深化。国际对比看,法国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用了126年、德国用了40年、日本用了24年,中国只用了约21年;德国从深度老龄化到超级老龄化用了36年、法国用了28年、日本用了约11年,预计中国用10年左右。
(二)护工缺口推动养老机器人需求
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快速扩大,带来了巨大的照护压力。人口结构的持续老化,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群体快速扩大,使得养老服务供给矛盾日益突出。2024年9月,民政部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报告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时介绍,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2024年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多位学者联合发布的《中国老年健康报告》显示,我国2021年至2023年60岁以上失能人数达到4654万人。
我国养老护理服务面临人力严重短缺与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专业护理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2021年提供的数据,我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约有4500万人,而持证养老护理员仅50万人,养老护理供给缺口高达550万人。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发布的”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养老护理员居于前列。根据《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9日文章的数据,目前我国仅有248万余人次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25年全国人大代表陈玮建议中提及我国养老护理员”实际需求缺口达千万级”。
同时,根据陈玮调研,我国养老护理人才存在区域与结构性矛盾,城乡分布不均,年龄结构失衡。90%以上专业护理人员集中于城市,农村地区养老更多依赖于家庭照护。从业者以40-60岁女性为主(占比超80%),年轻人占比不足5%。2025年上半年,北京龙振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张玉在调研中指出,部分农村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机构里,50岁以上护理员占比明显,出现护理员”高龄化”现象,30-50岁年龄段护理员存在结构性断档。
科技赋能、智慧养老成为破解养老困境的关键突破口。面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传统的、依赖人力的养老照护模式已难以应对未来庞大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为重构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全新可能。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如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远程监护平台、综合居家服务网络等方式,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养老照护体系,将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支柱。
(三)政策推动具身智能养老场景落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产业急需实现智慧化转型。自2021年以来,国家在一系列政策中持续推广智能机器人、智能养老设备,为养老场景赋能。2024年起我国开启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重点支持重大民生工程与国家战略项目,养老产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的核心领域,未来将持续获得低成本、长周期资金支持,叠加中央及地方多轨补贴,为渐进老龄化与福利需求提供稳定财政支撑。2025年7月23日,财政部再出新政,面向中度及以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额度内可直接抵扣购买机器人等照护产品的费用,政策红利有望进一步撬动失能照护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
与此同时,地方政策同步跟进,各地通过开展智能养老试点、示范及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对企业实施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手段,助力产业发展。同时,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场景需求快速释放的背景下,多地政府已把智能养老机器人纳入财政补贴清单。浙江率先将外骨骼机器人写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目录,按售价30%给予补贴,单台最高可补3000元;西安则对养老机构采购科技助老产品给予”一次性30%成交补贴”,多买多补、可叠加。一些地区(如苏州)将智能化养老辅助设备租赁费用纳入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保障范围,为长护险向智能养老机器人覆盖奠定了基础。
四、市场竞争格局:多元化主体竞逐蓝海市场
康复机器人竞争格局
海外多家企业推出了外骨骼及康复机器人产品,涵盖美国、日本、瑞士等国,以HOCOMA(瑞士)、Ekso Bionics(美国)、Cyberdyne(日本)及Lifeward(美国/以色列)为代表,产品包括下肢外骨骼、全身外骨骼、步态训练机器人等,价格模式多样,有单疗程收费、租赁,也有单价超20万美元的医疗级设备,还涉及高端家用市场及医保覆盖的租赁场景。这些企业凭借早期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在高端医疗外骨骼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海外领先康复机器人企业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但因价格高昂且未纳入医保,在国内市场渗透率较低,多集中于头部医院和高支付能力用户。2025年6月,美国行政法法官裁定外骨骼机器人属于”合理且必要”医疗设备,要求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必须覆盖脊髓损伤患者使用该设备的费用,为北美医疗外骨骼机器人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按照企业原有业务和技术来源,国内康复机器人企业主要包含康复医疗器械厂商、新兴科创企业、科研院所平台型企业、国有军工背景企业、工业/人形机器人业务延伸企业和脑机接口企业六大类,其中康复医疗器械厂商和新兴科创企业占主体。
国内康复医疗器械厂商包括翔宇医疗(A股)、钱璟康复、山东泽普医疗、伟思医疗(A股)、麦澜德(A股)、诚益通(A股)、河南优德医疗、倍益康(北交所)、广州一康等,拥有成熟的医院销售渠道、代理体系和客户关系,市场拓展能力较强。其中,领先企业积极融合人工智能(AI)、脑机接口(BCI)、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前沿技术,致力于提升康复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交互能力和康复效果。
新兴科创企业包括傅利叶智能、迈步机器人、大艾机器人、程天科技、睿瀚医疗、司羿智能、卓道医疗、华鹊景医疗、傲鲨智能、奇诺动力、远也科技、傲意信息、北京软体机器人等,部分企业从动力外骨骼机器人、仿生手业务起步,同时布局工业、医疗等应用领域。领先企业的产品已能充分满足临床需求,且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正加快推进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企业数量已超80家,部分头部企业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方面,已能与国际水平比肩。不过,行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国内康复机器人领域内,多家企业在产品研发与市场推进上动作不断。上海傅利叶智能的医疗级外骨骼FourierM2售价20-30万元,搭载6轴触觉传感器与自适应算法,并且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合作,建成国内首个”人形+康复”示范基地,同时推出了1.5万-5万元的消费级外骨骼;北京大艾机器人既有10万元以下的医疗级外骨骼(如艾动、艾行系列),也有千元级的消费级外骨骼(神行系列),还和外部机构共建多模态康复数据智能平台,旗下AIWalker外骨骼已获得CFDA认证。整体而言,国内企业正从产品矩阵搭建、技术创新以及场景落地等方面发力,助力康复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展。
护理机器人竞争格局
护理机器人是一类专门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及其他需长期照护群体提供照顾与护理服务的机器人。从当前市场应用来看,商用护理机器人主要以智能护理产品为代表,这类产品可承担老人大小便清洁、身体洗浴、夜间翻身等具体护理任务。与此同时,作为护理领域的新兴品类,艾灸机器人近期也在逐步扩大推广范围。
国外护理机器人重点企业包括三菱重工、Cyberdyne、Temi、iRobot、美国 ElliQ、德国 Care-O-bot、韩国 HYODO、日本丰田、日本川崎重工等,售价普遍较贵,消费级别较少。
护理机器人国内厂商涵盖上市企业、港股IPO进程中企业及非上市企业,不同厂商的产品类型与定价模式存在差异。上市企业方面,欧圣电气(子公司苏州伊利诺)推出的第五代二便护理机器人,单台售价为2万元;埃斯顿的失能老人移位机器人,尽管售价尚未对外披露,但已获得日本市场10亿元的订单。处于港股IPO进程中的卧安机器人,其SwitchBot家庭机器人系统预估售价在5万-10万元之间。
非上市企业中,深圳作为科技的大小便排泄处理机器人定价区间为2万-3万元;耐鼎机器人采用租赁模式,失能护理机器人月租金为800元;傅利叶智能的GR-3人形护理机器人,预估售价超过50万元;静博士的三臂护理机器人,目前售价仍未公开。
陪伴机器人竞争格局
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陪伴机器人产品形态多样,价格多集中在千元区间,主要参与厂商包括优必选、美的等;不过,该领域目前存在标准化缺失的问题,这也导致整体出货量相对较小。
陪伴机器人国内市场参与者包括艾雨文承的”大头阿亮”(机器人+智能陪伴屏)、美的的”小惟”机器人、优必选的”优颐然”机器人、杭州圣盈智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熊猫智能陪伴”(宠物型机器人)、北京爱接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Conbow”机器人、百度的”小度”智能陪伴屏、华硕的”小布”机器人、安望科技的”小灵灵”机器人、北京小鱼儿科技有限公司的”小鱼在家”智能陪伴屏、武汉泰迪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妙伴健康机器人”智能陪伴屏、亚沃科技的”亚沃康养伴侣机器人”以及湖南超能机器人的”超能小康”、”湘江1号”等产品。
五、商业模式创新:从设备销售到”硬件+服务+数据”的生态构建
养老机器人广泛覆盖居家、机构、社区三大养老场景,为不同场景的老人提供针对性服务。居家养老聚焦健康监测、情感陪护、日常照料,如提醒吃药、辅助进食。机构养老侧重康复训练,如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肢体障碍老人个性化训练;护理辅助,洗浴、大小便护理机器人减轻护工负担。社区养老围绕健康管理,如智能艾灸机器人3D定位穴位、紧急救助(异常自动报警联络)展开。
养老机器人的商业化模式不再是过去单一地将设备一次性买断,而是转向”硬件+服务+数据”的复合生态模式。复合的生态模式衍生出了多重收费模式如:一次性买断、按月/年收取服务费、数据增值服务、使用时长收取服务费等。具体对象分为:B端(养老机构,社区,医院,景区),C端(个人居家养老)。
目前主流的商业模式包括:
- 设备销售模式:一次性销售硬件设备,现金流稳定、利润可观,但初期投入大、市场教育成本高。代表案例有小白智能机器人、智能艾灸机器人等。
- 服务订阅模式:按月/年收取服务费,持续收入、用户粘性高,但需要强大技术支撑。代表案例有AI养老平台、小白机器人年度订阅等。
- 政企合作模式: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运营,风险较低、易形成规模效应,但受政策变动影响大。代表案例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
- 租赁模式:按使用时长收费,降低用户使用门槛,但设备维护成本高。代表案例有外骨骼机器人按时长租赁等。
- 数据增值服务模式:依托平台流量链接第三方,增值空间大、商业想象丰富,但需规模化用户基础支撑。代表案例有小白机器人规模化后推送防诈视频等。
目前养老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主要以康复机器人为主,其核心应用场景集中在失能老人功能重建、术后康复及神经损伤训练等领域,切实回应了临床康复的迫切需求。在养老机器人商业化模式上,ToB端为主要渠道,60%-80%的订单来自医院及康复中心,且医保覆盖成为重要推动因素。整体而言,康复机器人行业正通过技术迭代、场景深耕与模式创新,逐步实现从临床试点到规模化服务的跨越。
六、融资情况:资本持续加码,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领域融资活动活跃,2023年以来多个企业获得大额融资:
康复机器人领域:傅利叶智能在2025年完成E3轮3亿元融资和E轮近8亿元融资;迈步机器人2025年A+轮获数千万元;傲意科技2025年B++轮获近亿元;程天科技2025年B轮获近亿元;华鹊景医疗2023年A轮获数千万元;司羿智能2023年A轮获亿元;卓道医疗2023年B轮获超亿元;中航创世2022年A+轮获数千万元;邦邦机器人2022年B轮获近亿元;程天科技2022年A+轮获数亿元;傅利叶智能2022年D轮获4亿;奇诺动力2021年A轮获亿元;远也科技2020年A轮获数百万美元;富伯医疗2020年天使轮获数百万元。
护理机器人领域:智慧养老科技2024年B轮获1.2亿元;健康监测科技2024年A轮获8000万元;作为科技2025年A轮金额未披露。
陪伴机器人领域:2025年迎来融资热潮,银发科技种子轮获2500万美元;跃然创新(Haitivi)A轮获2亿元;乐享科技天使+轮获亿元级;维他动力(Vbot)天使轮获3亿元;北京奇点灵智科技天使轮获数千万元;珞博智能(Robopoet)天使轮获数千万元;X-ORIGIN-AI(玄源科技)Pre-A轮获近亿元、2024年天使轮获数千万元;手滑科技A轮获数千万元;灵童机器人2024年首轮融资未披露金额;萌友智能(Ropet)2024年获百万美元融资。
从融资情况来看,资本对智能养老机器人赛道保持高度关注,特别是2025年以来,陪伴机器人领域融资活动明显增加,表明市场对养老机器人产品的消费级应用前景持乐观态度。康复机器人作为相对成熟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继续获得大额融资,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护理机器人作为刚需领域,也有不少企业获得资金支持。
七、展望:智能养老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养老机器人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重要技术解决方案,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基于当前市场现状和技术进步,未来智能养老机器人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技术融合加速: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养老机器人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产品智能化水平将持续提升,交互体验更加自然流畅。
成本下降与普及加速: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养老机器人成本将逐步下降,价格更加亲民,推动产品从高端医疗市场向普通消费市场渗透。
个性化与定制化: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养老机器人将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针对不同健康状况、年龄阶段和生活习惯的老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生态化与平台化:企业将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构建”硬件+软件+服务+数据”的生态体系,通过平台化运营实现持续价值创造。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各级政府将继续出台支持政策,通过采购补贴、医保覆盖、税收优惠等方式促进智能养老机器人的普及应用。
标准化与规范化:随着IEC63310等国际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养老机器人行业的标准化程度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更好保障。
国际化竞争与合作:中国养老机器人企业将在国际市场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参与全球竞争,同时也不排除与国际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
总体而言,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市场潜力巨大。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智能养老机器人有望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未来几年,随着产品性能提升、成本下降和商业模式创新,智能养老机器人将逐步从”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真正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和助手。
八、商派B2B采购订货商城系统在养老机器人行业的应用方案
养老机器人行业现状与挑战
养老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深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66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183亿元。行业呈现出产品多元化、客户类型复杂化、销售渠道多样化的特点。目前市场主要包含三类机器人产品:
表:养老机器人三类产品对比
产品类型 | 代表产品 | 目标客户 | 价格区间 |
---|---|---|---|
康复机器人 | 外骨骼机器人、步态训练设备 | 医院、康复中心 | 10-30万元 |
护理机器人 | 智能护理床、排泄辅助机器人 | 养老机构、家庭用户 | 2-5万元 |
陪伴机器人 | 情感交互机器人、智能陪伴屏 | 家庭用户、社区中心 | 0.2-2万元 |
行业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渠道拓展难,医疗器械资质要求高,线下渠道建设成本高昂;二是价格管理复杂,同类产品对医疗机构、养老机构、C端用户需采用不同定价策略;三是订单处理效率低,传统线下采购流程繁琐,严重影响采购体验。

商派B2B系统解决方案与价值
商派B2B采购订货商城系统针对养老机器人行业特性,提供以下解决方案:
1. 渠道管理体系升级
建立多层级经销商管理体系,支持代理商、经销商、终端客户的分级权限管理。系统可设置不同级别的价格权限和订单审批流程,确保渠道秩序的同时提升供应链效率。对于需要资质的医疗器械类产品,可设置资质上传与审核流程,确保合规经营。
2. 差异化价格策略实施
系统支持客户分级定价功能,可根据客户类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个人用户)设置不同价格体系。同时支持区域差异化定价,适应各地政府采购补贴政策的差异。针对批量采购,可设置自动折扣规则,提高大客户采购积极性。

3. 营销推广与订单管理
提供营销活动工具(满减、折扣、赠品等),支持线上促销活动开展。在线签约功能可简化采购流程,减少交易摩擦。系统还支持库存实时查询和物流跟踪,全面提升客户采购体验。
4. 数据驱动决策支持
通过采购数据分析,生成客户采购行为报告,为产品开发和市场策略提供依据。系统可识别热销产品和区域分布,助力企业优化产品布局和库存管理。
实施建议与预期价值
实施步骤:
- 系统搭建:配置多层级账户体系,设定价格策略和权限管理规则
- 数据对接:与企业现有ERP、财务系统进行数据集成
- 培训推广:对渠道伙伴进行系统使用培训,推广线上采购流程
- 持续优化:根据使用数据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和用户体验
商派B2B采购订货商城系统将助力养老机器人企业构建数字化销售网络,提升渠道效率,加速市场拓展,在这个百亿级蓝海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
商派官方订阅号
领取相关报告
近期文章
- 银发经济新引擎:智能养老机器人破解老龄化照护难题; 商派B2B商城系统在机器人行业的应用
- 让品牌成为AI眼中的”标准答案:AI大模型时代品牌GEO营销推广指南|商派ShopeX整理
- 2025年黄金珠宝品牌全球化Omni-Hub业务中台建设指南:商派OMS中台助力品牌构建5大功能中心
- 西域旗下西夏现货购 “六可”赋能:让工业品采购从 “成本中心” 变 竞争力引擎|商派客户
- AI助手能“读懂情绪”了!腾讯元宝全面入驻微信和视频号评论区|商派AI资讯
- VF集团6亿美元出售百年工装品牌Dickies,战略聚焦核心户外业务|商派客户资讯
- 2025年AI人才市场爆发式增长:供需两旺下的机遇与挑战
- AI驱动下的光通信产业:乘风破浪,迈向高速互联新时代|商派